返回第八章入侵与反抗(三)(第1/5页)  中华帝国的衰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与此同时,前拜上帝会的信徒们发展出了第二大范式。他们狂热地组成一个大家庭,所有上帝的孩子都在十诫的训导下,生活在一起。就像一个世俗的家庭,这个新王国的所有成员彼此之间都是兄弟姊妹,通过禁止性交130(甚至包括建国前即为夫妻的人)来避免乱伦。不过,上层领袖们很快便解开了这条束缚。用乔治·奥威尔的讽刺之语来说,有些兄弟享受到的平等权利更甚他人。因此,洪秀全c杨秀清c萧朝贵c冯云山和石达开组成了一个优于其他人c带了些许《水浒传》中八拜之交性质的兄弟会。

    第三个范式构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形式,因此是三大范式中最根本的一个。古典著作《周礼》中,曾描述过这一理想的军事社会。据说,《周礼》曾是周朝的政府蓝图。事实上,该著作提供了一套理想的官僚体制,将民政和军事机关都融入一个涵盖各方面事务,使农民成为耕战两宜的士兵的完整机构。虽然这种理想统治并未在周朝统治期间实现,却激发汉朝和宋朝的改革家们赋予国家更多的监管权。儒家学者通常都不喜欢《周礼》中蕴含的法家思想,更青睐一种政府不干涉社会自然发展的自由放任模式。然而,对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来说,《周礼》却提供了一种把拜上帝会的信徒转变为忠实军人的组织模式。当时,太平天国的军队就出现了二十五人为一组,由一名中士指挥的两司马编制。131这些农民民兵生活和征战都在一起,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交到共同的国库。很快,国库就充满了战利品。132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通过有意地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编入同一组,用一个由官僚关系决定的新军事团体,取代了旧的客家自然联盟(以村或家族为单位的军事团体)。然而,组织并未取代意识形态。太平军都被激发出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遵纪观念。全军推崇有信仰的士兵,而非单纯的农民。这种遵纪承诺十分绝对,已发展到要求士兵抛弃财产c家庭甚至自身的地步。因此,最初加入太平天国的秘密团体,最后留下的只有一个133。因此,太平天国失去了若干盟友。不过,公产制度又让其极具凝聚力和士气,从而成了一支近乎无敌的军队。

    太平军北上

    当军队遵循着一种新的秩序北上时,并未与现存的乡村社会斗争,而是一路吸纳本地农民。1851年9月25日至1852年4月5日,太平军驻扎永安,建制后,挥师北上。接着,他们攻破满洲人将领赛尚阿驻守之城,开始沿湖南境内的河流往华中推进。抵抗的村庄和城市不仅被夷为平地,居民有时还会惨遭屠戮。屈服于太平军的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长毛134叛军摧毁他们的农舍和居所,在他们被编入两司马建制的军队之前,强行切断他们与过去的联系。有时,太平军也会遭遇败仗。当他们发现桂林难以攻克时,便简单地绕过了这座障碍。即便在西宁的一场失败迫使太平军不得不退出湘江流域,他们还是从湘西的贫困山区招募到不少新的追随者。1852年9月至11月,他们久攻长沙(湖南省会)未果,于是迅速放弃,转而沿长江快速东进。1853年1月,他们大获全胜地攻下武昌,并在此将军队规模扩大到五十万人。此刻,面对长江中游,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必须要做出一个重大选择了。中国的首都在北方,从此处南下,却可以抵达明朝旧都南京。他们是应该继续推进,深入中原,实现在北京建立太平天国的初衷呢,还是顺流而下,到肥沃的长江三角洲获得财富c巩固政权?

    领导层收到的建议也是针锋相对的。洪秀全的舰队指挥官代表水军表示,他担心满洲人骑兵在开阔的大草原上占据优势,所以反对进攻河南。一位士绅出身的军事顾问也催促洪秀全和杨秀清直奔南京,因为那里不仅富庶,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一番犹豫不决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决定东进攻占南京。这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