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让保守党大为光火。最后,巴麦尊和他的支持者们仅以些微优势,在国会投票中胜出。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在义律的指挥下,一直到1841年夏天和平谈判破灭为止;第二阶段从1842年春新任驻华商务总监璞鼎查上任,一直到中国战败为止。在第一阶段,义律北上行军,先占领了宁波附近的舟山,然后直逼离京c津不远的大沽口炮台。北海出现敌舰,让直至当时仍不断收到广州战事捷报的朝廷大为恐慌。林则徐的“误导”让道光大为震怒,后者立刻派出新的钦差大臣——琦善。琦善在大沽口会见义律,并轻易劝服了后者。琦善称英军若返回广州展开谈判,他就能满足义律的要求。义律被琦善的友善触动,于是决定返回南方。1841年1月,二人敲定《穿鼻草约》。然而,他们各自的主子——英国的巴麦尊和北京的道光帝——都拒绝接受草约中的条款。巴麦尊认为义律没有从中方得到足够赔款,反而拿舟山换了崎岖贫瘠的小岛香港,实在有违他的初衷。而道光不仅无法原谅琦善同意割让中国领土的做法,还轻信从广州传回的谣言,认为他的钦差大臣接受了英方的贿赂。两人都受到了惩罚——义律被剥夺了指挥权,琦善被押解回京后,所有家产尽数充公。
璞鼎查指挥的第二阶段,更像一场有计划的军事冒险。他的计划是基于伦敦中国游说团的建议,以长江为界,将大清帝国一分为二,断绝华中c华南对北方的粮食供应。1841年下半年,英国的海c陆部队在广州集结,然后缓慢北上。一场血战后,他们再次夺回舟山,继而攻下了大城市宁波。然后,璞鼎查决定等援军抵达后,再继续往长江以北推进。
中国人期待已久的机会,随着英军对宁波的占领悄然到来。他们认为,英军一旦登岸,就肯定不是大清步兵的对手。1842年春,皇帝的表亲——儒雅博学的怡良受命率军反攻。为了夺回舟山群岛,朝廷不仅从远在西边的四川调兵,还让水兵们苦练两栖登陆。结果,清军却在这场战役中一败涂地。怡良用卜卦算出的出兵吉时,正是雨季的高峰时期。因此,他的主力部队都深陷泥泞的道路中,被补给马车所阻,无法顺利集结,而且素以善战为傲的水师竟然晕船。于是,指挥官们只得避开舟山,一边沿着海岸线来回转悠,一边假传捷报。少数民族川勇精锐误解军令,仅配备大刀,便在宁波冲入英军的炮火之中。最为讽刺的是,本应支援的后备军,却因惊恐万状的指挥官躺在轿子里抽鸦片,而未奔赴战场。无数中国士兵倒在炮火之中,血流成河的惨状让几欲作呕的英国官兵想起了最近西班牙战争中的巴达霍斯大屠杀。
不过,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不愿奋勇作战。前一年夏天,农民民兵就在广州附近的三元里村,大胆袭击了英国军队。在随后的1842年,不仅八旗驻防军死战到底,他们的妻子也宁可自杀,誓不投降。尽管英军长驱直入的步伐并非完全畅通无阻,但清军不仅军事装备锈迹斑斑,武器和士兵也无法与英国的击发式毛瑟枪c密集队形c重型火炮和明轮炮艇抗衡。1842年夏,长江流域直至南京一线,都已暴露在英国人面前。8月,英国军舰便抵达这座前明都城的郊区,做好了大炮轰城的准备。
道光明白,若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城市被敌军攻陷,或许他的统治也就岌岌可危了。皇帝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英国的要求,签署议和协定,耆英率领的特使团赶在璞鼎查进攻故都前,表示中国愿意投降。最后,双方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这个中国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让中国向西方敞开了大门,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剥削时代的来临。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以及随后补充的《虎门条约》c与法国和美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