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签署的两份条约,都迫使战败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让步。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向外国领事c商人和传教士开放广州c厦门c福州c宁波c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向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圆。
4废除公行垄断制度。
5协定关税,限制内地厘金税。
6外国官员可以直接面见中国官员,且地位与后者相等。
7承认外国人的治外法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须交由该国领事审理。
8与西方国家签订外交协议时,采用最惠国原则。
这场战争虽然始于鸦片走私,但事实上,英国的胜利却没有令鸦片贸易合法化。121相反,这场战争迫使中国放弃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以西方国家主张的方式与其交往。上述所有条款中,最后一条最能体现中国与西方的新关系。根据最惠国条款,中国给予某国的特权,也自动惠及其他条约签署国。如果英国获得在上海设立领事馆的权利,那法国c俄国和美国也将同时享受这项权利。原则上,这份西方与大清帝国签署的外交协议允许各国利益均沾。列强们宁愿在此划分独立的殖民地,也不愿让一个国家独霸中国。这些不平等条约共开辟五个新的通商口岸,因此,所有的商业权利也由各国共享。
上海迅速萌芽的租界,就是以这条共同入驻中国的外交政策为基础的。上海的基督教教团c拥有治外法权的法院c市政委员会c西方人住宅区c印度锡克族(sikh)巡捕和外国海关稽查员,不仅是对华“炮舰外交”的耻辱象征,也是基本通商口岸限制性条约的明证——参与进来的所有国家里,只有中国必输无疑。当然,事实上,列强之间也并非总是平等。例如:俄国凭借1858年签署的《瑷珲条约》,夺取了数千平方英里的中国领土;除了租界,法国还在上海获得了特殊优惠。不过,一般而言,列强都齐心协力确保中国的完整。这样,它才不会像土崩瓦解的奥斯曼帝国那样,成为欧洲各国的征战场。19世纪末,在一种全新模式的帝国主义热潮结束利益均分的通商口岸时代前,中国一直都未从属于某个独立而排他的势力。
炮舰外交背后蕴含的精神就是蔑视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一开始,即便最敏感的中国政治家,也未能意识到这些不平等条约彻底否定了他们的外交设想。即便鸦片战争后,中国仍采取过去千年来处理华夏与蛮夷事务的老一套做法来从事外交。正如汉朝官员们讨论应付匈奴的最佳办法,在如何应对欧洲人这个问题上,清朝官员们也为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争执不休。
清朝的对外政策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抵制所有让步。姑息会把中国榨干,而正常的外交关系会让敌人乘虚而入,掌握一种能征服整个帝国的文明技巧。因此,中国重整军事力量,将外国人尽数驱逐之前,都必须对夷人敬而远之。1841年至1842年冬,英军入侵长江流域前,朝中盛行的几乎都是这一强硬立场。不幸的是,随后那场悲剧性的对立,却破坏了这种政策。除非中国掌握这些政治家极力抗拒的科技,否则就无法战胜西方的轮船和大炮。然而,大学士倭仁之类的保守派认为,认真学习西方技术会危及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如果鼓励科学家和士兵负责帝国的防御,那墨守儒家仪式者和士大夫们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必须要在传统学说与西方学科间做出选择时,倭仁之类的人显然会舍弃军事实力,支持相对不变的防御态度。而且,这些人的影响力足以延缓中国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脚步,最终导致即便反抗,也为时已晚的局面。
反对保守派的那些人也同样忠于儒家思想,却宁愿采取一种更实用c更灵活的夷人管理政策。第二种立场相信中国人可以利用文明的艺术驯化夷人,让其更倾向于文化更先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