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禁烟努力
道光于1838年派往广州,负责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不仅道德上无可挑剔,政绩也颇为辉煌。江南的财政改革和平叛江西叛乱让三十五岁即出任总督的林颇负盛名。深谙治国之道的他不仅成功跻身首都最璀璨的文化圈,还吸引了一批大有前途的年轻改良者114。在鸦片合法化争论之际,林则徐不仅轻易抓住争论核心,还颇为不寻常的数次私下觐见皇帝,保证一定在中国根除这种恶习。他的直言不讳促使皇帝同时从三个方面向鸦片开战:瘾君子们如果决心戒烟,就能得到助其戒瘾的医疗护理,否则就有受到严惩的危险;国内分销网络被完全击溃之前,都要把中国烟贩们聚齐起来严厉惩处;通过没收存货和强迫其签署诚信守则的协议,来防止外国供应商向中国走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前两个目标很快便实现了。广东的瘾君子们被送往特别成立的鸦片勒戒所强制戒烟。如果林则徐的继任者们能继续推进他的这些政策,鸦片消费肯定会大大降低。此时,一千六百名触犯禁烟法令的人被捕,大多数中国烟贩被迫转入地下。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镇压行动极为有效。事实上,外国烟贩们发现即便定价极低,也无法销完库存的鸦片。然而,林则徐深知,如果不迫使西方走私者彻底放弃这门生意,他的成功就只是暂时的。基于三点原因,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身为一名忠实的儒家学者,林则徐觉得从道德立场来看,西方人无法否认中国在鸦片贸易中是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他那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著名信件115中就表明了这种观点:他坚信,英国人私下里一定为鸦片贸易羞愧不已。其次,林则徐认为欧洲如此遥远,因此只要控制了沿海,中国人就能迫使西方人要么为了交换淡水和补给乖乖合作,要么退回他们遥远的老窝。116最后,他知道西方人都被安置在广东码头一个防御极差的地方。想起律劳卑事件117,他非常肯定,那些外国工厂与其海上盟友们之间的联系极易切断。由此一来,那里的英美商人们就将成为中国的人质。
前两个假设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英国人对鸦片贸易的羞赧,早已被其自以为是的民族主义和经济观念消解。中国那套天子统治下的等级制度,很容易招致西方人的嘲笑。他们认为,这种狭隘的制度已经不适合民族国家兴起后的强权时代。在自由贸易时代,中国毫无商量余地的关税制度和保护性关税壁垒似乎也已落后。东印度公司之所以乐于接受广州贸易体系的限制,全都是因为中国提供了茶叶等大量重要商品。但东印度公司此刻已经失去了垄断地位,而不安分的港脚贸易商和曼彻斯特的实业家们又将中国视为一个有潜力的市场。对为了争夺欧洲市场,与德国竞争者斗争激烈的中部制造商们来说,中国似乎能提供无限商机。英国的自由贸易商们热切地期待那四亿顾客带来的购买量,肯定足够曼彻斯特的织布机一刻不停地转上几十年。显然,他们并未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向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对庞大消费群的畅想激励自由贸易者们催促英国政府打破广州的关税壁垒,为他们打开进入这一巨大潜力市场的道路。这种经济自由主义在道德层面引起的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林则徐对鸦片贸易的憎恶之情。
钦差大臣林则徐认为这些洋人要依靠中国补给的假设也是错误的。不同于16世纪的葡萄牙,英国靠航程相对较短的印度次大陆提供补给。若要发动对华战争,卫戍部队c战舰和补给都可以在那里集结。118而且,英国最强的无疑是海上力量。此外,承受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英国士兵不仅战力强大,武器装备也明显优于中国士兵。
姑且不论英国已经具有的战略优势,至少在一件事上,林则徐是占据上风的: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攻取广州的外国夷馆(十三行)。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