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而绘,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这些图形,难道不就是原始的地图吗?
与史皇同时的官吏中,有算数、天文、历法、文字等绘制地图所需数据的人才,史皇综合这些人才的创造与发明,也就不单单是根据“鱼、龙、龟、鸟之迹绘图”的画师了,而是可以画出较为完整地图的地图绘制师了。
而史皇所效忠的黄帝,在与蚩尤的大战,与地图或地理相关的因素比比皆是,可以认作地图在其中的确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
黄帝大战蚩尤,是和炎帝部落融合后发生的战事。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两个最强大的部落。炎帝源于神农氏,也有说法称炎帝本人就是神农氏。而炎帝和蚩尤的关系,也非常玄妙。一种说法是两人都是神农氏的支派,另一种说法是蚩尤是南方最强大的部落,与炎黄二帝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三足鼎立。
其实,无论哪种说法,从蛮荒到文明,从分割到统一,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胜者为王、智者为圣。
黄帝要成为天子,首先要收拾家门口的炎帝部落。居于姜水的炎帝部落同样人才济济。耕作、医药、乐器等发明创造大大推进了文明的进程。因而,炎帝本人作为一位富有仁者之心的睿智首领,其推进农耕、初制礼仪、医民疾患的功绩足以和黄帝比肩。
不过,如果说炎帝是伟大的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卓越的领导人,那么黄帝除此之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这就是后来黄帝略胜一筹的原因,也是后世千古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的不二法则。
炎帝部落的迁徙路线图据说曾南至湖北湖南,尤其和南部的九黎族蚩尤部落也互有交融。但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互有交锋,并且炎帝十战九败,节节败北。因此,实力明显不足的炎帝部落,面对强大的黄帝部落在阪泉发起的战争,并没有逞强好胜,而是以仁者之心,甘愿并入黄帝部落,成就了中原华夏族群落。炎帝本人,也被黄帝礼遇,一起以炎黄二帝之位并立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可是,蚩尤与炎帝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狂傲不羁、威猛异常的雄霸。尽管为丑化蚩尤,史书把他描述为半人半兽的怪物。但不难发现,之所以被丑化,正是出于对他强大的畏惧。包括黄帝在内,尽管胜利了,但发自内心地称赞蚩尤为“战神”,并且绘画蚩尤形象于旗帜上以威震属下。这是后话暂且不细说。
炎黄二帝的融合,标志着黄帝要成为天子,唯一的阻碍便是不时骚扰华夏族的东夷九黎族的蚩尤部落。据称,蚩尤麾下有81个分支部落,个个强悍好战。尤其要提及的是,蚩尤部落掌握着先进的冶炼技术,盔甲、刀斧等军事装备和兵器广泛应用。而这些创造,恰恰是炎黄部落望尘莫及的。
如果用现代地图绘制出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役图,就会吃惊地发现,蚩尤的战斗力之强的确名不虚传。尽管战争从小规模的冲突开始,但黄帝部落明显不是蚩尤部落的对手,蚩尤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凶猛的杀伤力,让黄帝连连处于守势。原本称雄于黄河沿岸,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发迹的黄帝部落已然退守于现在的河北境内的涿鹿一带。而蚩尤率领的联盟部落恰恰是由南向北,从东往西渐成围剿态势。
涿鹿之战,终于成为决定黄帝和蚩尤的命运之战。
此时的黄帝,如果选择硬碰硬,无异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要战胜蚩尤,必须总结战争得失,寻找别的办法。
我们之前已经说到了蚩尤部落在兵器、装备、兵力上占据优势,而黄帝和炎帝融合后,在农业、科技、文化、驯养家畜上遥遥领先。这其中,熟悉天文、气象、地理、方位、制造的人才大有人在,更有懂得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