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论道小锣山(第3/4页)  大清国武林秘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见山非山  见水非水  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

    道长马上回应道:“ 这句话之所以为精华,是告诉我们一种应世接物的方法,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这句话也是修道之人所奉行不悖的根本方法。其立论根据是:“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点儿也没有人的智巧在其中。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  , “无为先须有作”  。只有“循理而行”、“中规中矩”的“有作”,即合于天地大自然以及万事万物的规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  ”

    道长捋了捋胡须,环视了一眼众人,见众人都听得入迷了,自己也越讲越有兴致,他接着又道:“

    第四处精华,我觉得在于“有无相生”的辨证法了。  道德经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如高下动静长短等相对概念。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还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里需要强调地是:互相转化的观念。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地互根,阴阳互变。  祸福及其他任何事情,都并非是一定不变,也都是互相转化的。

    温婉婷听到这里,补了一句:”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道长接着说道:“掌握了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有无相生之方法,则应世接物,自可优刃有余。”

    “道德一经,原是四通八达,修身在此,治世在此,推之天下万事万物,亦无有出此范围者。合道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动静语默,皆合于理。  心中有所本,则自不会被外物所役。  不为外物役,则自得其乐矣。”

    赵震南解说道:“与世无求品自高 ”

    道长点头微笑道:“等而下之地说,就是幸福的人生了。”

    道长停顿了一下,又讲道:“我觉得,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把握,则与道德一经,庶几无惑矣。  当然,仅仅从理论上明白了“道”,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要“修证”。  所谓修证,就是体道、合道。  而要想体道、合道,只有清静无为才可以做到。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欧阳雅晴道:“大学里说 知之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就是这个意思 。”

    道长又对众人接着讲道:“所以道德经中反复重申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欧阳姑娘可以举一反三了。 因为只有“无为”才可以体于道、合于道。

    欧阳雅晴道:这就是儒释道三教中的异中之同

    圣阳道长鼓励地说道:“所见极是,高明 。” 老子与庄子,都主张“绝圣弃智”  ,其所真正反对的“智”  ,我觉得应该是人的各种私心私欲  。是佛家所说“贪嗔痴”的“贪欲”  ,并不是要人们都成为无知无识的“傻子”。

    道长看了一下众人又道:“庄子认为,有机事必有机心  。有机事必有机心吗? 我看不一定 。”

    赵震南道:“我觉得是先有而后能弃之  ,才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道境  。就象过河需要乘船  ,但是到达了彼岸 , 船就可以舍弃了 。”

    道长解说道:“他们的观点,其实都是为了体道合道才说出来的。

    赵震南道:”我自无我  , 何须有知  ”

    圣阳道长越讲越来了精神,他又滔滔不绝地说道:“修证的方法,就是第一章中所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妙,指的是道,须去除人心之私欲才可能观得到,而观道之法也必须“无欲以观之” 。 窍,指人们在修道时意念守照之处 。即玄关一窍  与道合一时,必须以无欲观之,观其天地万物生成演化之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