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 十二宿相排位次(第2/8页)  商周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只有有着相近的文化渊源,相近的文化传媒,相近的文化底蕴,他们才会同时想到“孙”这个人物,或知晓他原型的大概情形。

    因而,从时间、地点和距离上来推测,黑夜先生作出“孙”乃是江浙、闽蓉之地人的推测,按常理来说,这也是站得住脚跟的事儿。

    各位,且看吴承恩许仲琳两位老先生,分别是怎么样来描述“孙”这个人物。

    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这么认为,在历史上,像“孙”这么一个行常人所不耻,为常人所不能的人物,按当时人们所能接受,所能容纳的文化底蕴来说,应该是不允许的,为世俗所不容的,即便是有,或是发生了,那也是空前绝后,无有继往。

    是啊,真要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事方式最后又被世人所容纳,那么,这个人真是太不简单了,他的聪明才智当与历代圣贤相比。

    所以,吴承恩老先生把“孙”这个人物称为无,称为空,合起来叫做无空。又因出于他所悟,便又改为悟空。

    老先生悟出的根据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出这个话,做出这样的判断?

    各位,且看传说中的那些功夫,什么无影腿,百变神拳、化空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手段,这些功夫都是传说,谁也没有见到,多是一些传说、臆想,恰恰是这臆想的东西,却极受老百姓的欢迎,符合老百姓的精神需要,老先生便受了启发,悟出了一些道理,孙不但应该具有这等本领,而且还应该是更高。

    孙这个人物在老先生的脑海里渐渐的丰满,他把孙叫着孙悟空,但他又不确定,他想,真要是脱离现实太远,老百姓也不一定应,或是因为生活中,孙这个人就没有这样的神奇,老百姓根本不买账。

    呵呵,即便“孙”没有这样的神奇,他能做到这样,那也一定是位圣贤人物,伟大的圣贤,世间至圣,因而,老先生就把孙悟空又叫作了孙大圣。

    为了把孙悟空这个人物传神化,形象化,深刻化。吴承恩老先生就增添了无限想象,把孙想象成是女娲补天时的遗石幻化来,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当然,他这个想象,为后来曹雪芹写红楼,也有了借鉴,

    吴承恩把孙这个人物赋予了神话,无所不能,无所不往,在传说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百变神功直接就成了七十二变,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大铁棒变成了金箍棒,夸张为定海神针,云里来雾里去的轻功夫,变成了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老先生写得太形象,太成功,深入到每个读者的心里。以致后世只知有孙悟空,而不知他的原身了。更有现在的一些小说家,在孙是无和空的基础上,再放飞了无穷的想象,直把孙变成了星际超人,来自了其他的星球。

    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写神话时,往往借鉴吴承恩的这个想象,把“孙”这个人物又添加了无穷的变化。

    而在这一点上,许仲琳老先生就不同了,想象力略逊。许仲琳写封神虽也夸大,不现实,但他在故事的虚构,及其对“孙”这个人物的变化上,没有吴承恩老先生发挥的好,反而就显得现实,他写“孙”时,只说孙善能地行,可日行千里,所以叫做土行孙,在孙使用的棍棒上,也没有什么大变化,不过是普通的铁棒,这虽和金箍棒有出入,但都是精铁所制,没有大出入。

    而两位老先生所描述对象,相同之处是“孙”这个人物矮小,善能钻地,顽皮机智,善使铁棒等等。

    各位,黑夜先生认为土行孙和孙悟空有一个相同的人物原型,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

    两位老先生都居于江苏境内,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历史上的某一朝,“孙”这个人物距离两位老先生所处的位置不会太远。如果太远的话,两位老先生也就模糊,笔下就不会有他的身影,因而,孙的老家,或就在江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