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 十二宿相排位次(第1/8页)  商周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十二宿相排位次

    各位,书写到这里,关于土行孙这个人物,黑夜先生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有关土行孙,也就是本书中“孙”这个人物,毁多誉少,被描写的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可循,在本书中,孙这个人物有胆量,有谋略,有正义,但在某些方面却是特别狭隘狭义,甚至用丑陋与下作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当然,把这个毁多誉少,时好时坏的人物集于一身,确需费一番心思来想象。

    或有人问,黑夜先生,你这么写“孙”有什么依据?“孙”存在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孙”这个人物?或者是说“孙”这个人物的原型究竟在哪里?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黑夜先生认定“孙”这个人物存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一定有“孙”这个人,当然,这个人物究竟生活在哪一个朝代,是否就在商周时期,在这里,黑夜先生不能作出具体的推断,说他一定是商周时期的人物。在《商周演义-封神正源》开篇之初,黑夜先生就说了这样的话:“封神榜多是借用唐宋元明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来说事。”想来这里也是如此,把“孙”这个人物安排在“商周演义”里,正是作者为了追究本源。所谓为封神正源的需要。

    各位,黑夜先生认定历史上有孙这个人物,或是真有?且看他依据是什么,又是如何作出了这个推断来。

    依他推测,土行孙应是沿海地区人,或是江浙一带,或是闽蓉之地,出现在我国历史上或是某一王朝,或是某一民族,此人身材瘦小,但却聪明有才智,论智慧,当于维吾尔族阿凡提相提并论。呵呵,这个人物,品行或是不如,为人是极不正道,浑身充满了邪气,平常会干着偷吃爬拿,挖窟掏蛆的勾当。

    当然,这仅是黑夜先生的一家之见,或是有误,也是在所难免。这就希望更多有学识,有志气的朋友,通过各种渠道来寻访“孙”的真源,从多层面来挖掘。也只有这样,“孙”这个人物形象才能更突出,更形象,更丰满,从而使黑夜先生吸取更多精华来,订正这个人物。

    这样一来,或会掀起了一场争鸣,百家争鸣,使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表述来找到“孙”这个人物的真原身。

    由于黑夜先生孤陋寡闻,或是知识短缺的原因,民间或还有流传“孙”这个人物的故事,他却还不知道,这里就希望得到大家的补充,使一个完整“孙”的形象,在大家的帮助下,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黑夜先生如何有了,“孙”这个人物的推论,且把他的缘由在这里说一说。

    “在距今四百五十年的明朝后期,今江苏省境内出现了两位旷世奇才,他们差不多在同时期写出了两本书,这两个人一个是居于今南京境内的许仲琳老先生,另一个则是居于今淮安境内的吴承恩老先生。他们两个人几乎在同时,得到了“孙”这个人物的信息,且在外间再没有关于对“孙”这个人物的描述时,他们动笔写了,也几乎同时,他们写出了各自的绝世名著。《西游记》与《封神演义》。

    从他们书中,各自对“孙”这个人物的描写,及其书中情节,并没有借鉴之处可看出,这两个人没有见过面。在当时,知识传播速度极慢,南北相距近千里,交通极为不便,两位作者不大可能见面,但根据民间传说,他们追踪觅影,对“孙”这个人物作了不同的描述。

    试问各位,若是没有一个相同的原型。他们两人怎么会同时想到“孙”这个人物?虽是略有不同,缘何有着相近似的影子?”

    哈哈,到了这里,大家可能猜到黑夜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他是说“孙”这个人物原型,距离两位大作家吴承恩、许仲琳,都不会太遥远,甚至可能很近,居于他们之间。否则,他们两人在写作的时候,怎会同时联想到这个人?且在书中都着力来描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