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自从经历了耶律楚材的哪次上课,从窝阔台时代起,就已经开始起用汉人。但是,这些汉人的地位并不高,还不如西域的色目人,只能排在第三位,充当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僚属。
咱们的有些儒生,还是有远大志向的,他们始终抱着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在这片东亚的土地上,这个“国”、这个“天下”,到底是谁的,儒生们经常按他们的需要来解释,自己也经常把它弄得很混乱。
姚枢就属于这类人中间的一个,他字公茂,原籍柳城,生长在洛阳。窝阔台为汗时,由他人保荐,当了燕京行台的郎中。但他很快因不肯与上司同流合污贿收钱财,而弃官退隐于辉州现河南辉县。不久,忽必烈听到了他的名声,就派人把他请去,这个时候,蒙哥还没有登上汗位。
姚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在忽必烈登上帝位的过程中,至少两次给予老忽极其重要的指点。
“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有世祖领之。世祖即奉诏,宴群臣,酒罢,遣人止枢,问曰:顷者诸臣皆贺,汝独默然,何耶对曰: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于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但总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计之上者也。世祖大悟,曰:此吾虑所不及者。乃以闻,宪宗从之。”
蒙哥即位之后,下旨汉地的事务由忽必烈全权处理,老忽开宴与众人庆贺。但酒后,他把姚枢留了下来,并问道:“刚才兄弟们都很尽兴,只有你好象兴致不高,怎么了”姚枢就告诉老忽:“如果要论地广民富,当今天下有超过中原的吗现在连兵带民好处都被你得到了,蒙哥他不就变成瞎忙了吗以后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给你下点药,他必然会后悔,把这都收回去。还不如光抓兵权,想花钱从官府里拿就是了,这才是上策。”
老忽恍然大悟:“高,是咱想简单了。”他立刻找蒙哥,蒙哥同意了他的请求。
姚枢其实非常清楚,虽然中原久经战火,民生凋敝,但如果论蒙古帝国所辖疆域的富庶,这里还是第一。他更明白,蒙古人也好,色目人也罢,他们中绝大部分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治理天下,而是搜刮财富来了。忽必烈把这一切都揽在手中,别人会不眼红
儒生们更不是不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要不然他们怎么会一直压制武人姚枢这是在告诉老忽,为了将来的大业,现在做人要低调。
从这里完全可以推断出,这个时候,儒生们已经在帮忽必烈谋划如何得到帝位。姚枢的担忧,不久就得到了证实。
蒙哥即位的第六年,忽必烈在汉地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且他还大肆重用儒生,这就必然导致了一些蒙古贵族的不满,同时也使得蒙哥有所警觉。
元史姚枢列传记载:“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宪宗遣阿蓝答儿大为钩考,置局关中。以百四十二条钩考经略宣抚司官吏,下及征商,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黑马、史天泽以闻,余悉诛之。”
宪宗七年,果然有人给蒙哥进言:老忽在中原太得人心了,您需要防备啊。蒙哥就在关中设立了审计署,任命阿蓝答儿为审计署长,根据一百四十二项条款审查各级官员,包括随军贩运的各种商人。并且他还下令:“审查完毕后,有问题的人,除了汉军的两个元帅刘黑马和史天泽需要上报外,其它的可以就地诛杀。”这明显是找茬,而且显然是要对付忽必烈。
“世祖闻之不乐。枢曰: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
忽必烈不高兴是肯定的,可能还很愤怒。但姚枢劝他要低头:“蒙哥既是君又是兄长,大王您是弟弟、是臣,这事不能和他太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