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果您因为这和他疏远,那您就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咱看你还不如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草原,做久居状,他的疑心自然也就消了。”
“世祖初难之,后思之数日,乃谓枢曰:从汝,从汝时宪宗在河西,闻之不信曰:是有异心,曰:来,诈也。及世祖见宪宗,相持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因罢钩考局。”
忽必烈开始还拉不下脸来,可是经过反复权衡,终于还是听从姚枢的劝告,放下身段携全家至草原。他的做法,蒙哥还开始不相信,认为其中有诈。可是等忽必烈真的来了,结果亲情战胜了理智,连老忽的辩解都没听,直接就把所谓的审计署给撤了。
如果你认为姚枢不过是在帮助忽必烈谋图帝位,那么元史中还记载:“枢又请置屯田经略司于汴以图宋;置都运司于卫,转粟于河。”姚枢早在蒙哥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建议在汴梁设立屯田经略司以作为进攻宋帝国的准备,为了便于利用黄河转运粮食,他同时又建议在卫州设立都运司。
可是这个富有远见的姚枢,同样有宋人的背景,他到底算哪一边的为什么后人很少指责他呢
1257年,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他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璮等人攻两淮,牵制宋江淮地区的兵力。又命另一大将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从侧背攻击南宋。这个兀良合台的儿子,就是在焦山击败张士杰、刘师勇,后来灭南宋的蒙古军两大统帅之一的阿术。蒙哥自己则亲帅蒙古军主力攻四川,准备在夺蜀之后,顺江东下,于第二年和诸路大军会师长沙,直捣临安。
这个战略多半还是借鉴三国时晋先灭蜀、后灭吴的路数。但蒙哥决没有想到,这次进军对他来说,是一条不归之路。
自1258年下半年率军入蜀以来,蒙哥一路摧枯拉朽,所经之处无不望风披靡。但是,在钓鱼城下,他遇到了一生真正的克星。
南宋和蒙古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三个战场:一个是荆襄地区,另一个是江淮地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四川。四川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旦失去,将使对手能够顺流而下。
窝阔台去世后,由于蒙古内部的争斗,无法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攻势,宋帝国借此机会,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了积极地调整。也就在窝阔台去世的第二年1242年,为了扭转四川的不利局面,巩固长江上游地区,宋理宗派遣名将余玠入蜀。
宋史余玠传中记载,余玠曾言:“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
余玠曾对理宗皇帝说:当今天下的世家杰出子弟、科举考试出来的士人、乡村里的豪杰,只要一从军,就被认为是粗鄙之徒、樊哙之流。愿陛下对天下文武之士一视同仁,不要有偏向,偏,必然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不是国家之福。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帝国当时还是有很多慷慨豪侠之士的,他们不是不愿意报效帝国,但帝国掌权者的态度、社会习俗的看法,却使这些有热血的人心冷。
在有些人眼里,武人很粗,没错,很多时候就是“细”好看,但如果要是把腰也弄得像墙头草那样细,哪就是在扯淡了。
当时的情况是,从理宗宝庆三年至淳祐二年,十六年间,朝廷共任命了“宣抚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但这帮废物却弄得整个四川号令不一,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各自为政,形势大坏。直到听说余玠入川,川地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开始有定居的意思。“东、西川无复统律,遗民咸不聊生,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辟守宰,荡无纪纲,蜀日益坏。及闻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受命于帝国危难之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