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2/4页)  白话孙膑兵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脾气,最后落得身首异处。 马超曾凭一杆qiāng,杀得曹cāo割须弃袍,靠一棵树侥幸逃命,却中了曹cāo反间 计,落得功亏一篑,反胜为败。在诸将之中,赵子龙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 论勇猛和武艺,他可在曹cāo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单骑救幼主;论仁义,他 曾一拳打倒为他作媒的桂阳太守赵范,只为这个结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给他; 说智谋,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杀得众曹军心胆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 用说。可是,作者却从没有让赵子龙扮演过 “独当一面”的统兵重任,无从 显示他的帅才,而只是一员虎威大将而已。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罗 贯中笔下,尽管也各有过人之处,各有显赫战功,但比起关、张、马、赵来 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况理想形象。      现在再来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未出草庐,已有 “三分”妙论,对 当时的形势及事态发展的精辟论述已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 出山后小试身手,两把火便烧得曹cāo的20万大军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赤壁 鏖兵、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智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路伏 击,三气周公瑾,每一项都是人所不及。接下来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 南蛮七擒七纵、八阵图吓退陆逊、六出祁山屡胜司马懿,每一次都显示了他 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信,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论“义” 他确实公正无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过错,地不但挥泪斩了马谡,还自贬 三级;论 “仁”,他对军兵、百姓的爱护自不必说,仅对南蛮孟获七擒七纵, 就足见他罕见的宽大仁慈;论 “德”,他在《出师》一文中提出:“士未坐, 勿坐;士来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在 《哀死》一 文中,又说: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 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 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他不但如此主张,更是 身体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烧藤甲军之后,便深深自责说: “尽管我有功于国 家,我却必定减寿了!”在班师之时,还特别郑重地在沪水岸上,设香案, 摆上许多祭物,亲自撰写祭文,亲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难的蜀军兵将和南人 亡灵。回到成都之后,他又奏请后主批准,给平南将士家属以优厚抚恤;论  “信”,他在和司马懿决战前夕,仍让该换防的军兵如期回汉中,令众军大 为感动,自愿留下参战;论 “智”,那更不用多说了,前面列举的一个又一 个光辉战例,无一不闪耀着他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人民

    理想的化身,是罗贯中塑造的我国兵法家理想的杰出军事家。尽管诸葛亮只 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毕竟体现了我国人民 的理想。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 得上一位。不说他的文治,单说他的武功,也可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 从他十六岁投军便出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救出隋场帝,到他辅佐父亲李渊起 事,平定诸路群雄,身经百战,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间,他的勇, 他的智,他的仁,他的义,他的信,在本书前面举的他用兵作战的一些战例 中已有充分表现。无疑他可以称得起我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军事家。      上述杰出人物的功绩,又可进一步证明,孙膑提出的“义、仁、德、信、 智”,确实是统兵将领所必备的品德修养素质,也应该是选拔将领的标准和 统兵将领自我要求、自我修养的信条。      其实,孙膑提的这 “五字标准”,不仅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素质,也是现 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包括我们的党政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质, 只不过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