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韩信是科学用兵,韩信反用兵法而取胜,还不只在于巧用 诱敌军兵,还在于巧用伏兵。第二点就是韩信在敌军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把 两千骑兵埋伏在敌后,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试想,如果没有这两千军兵 占据敌军营垒,给敌军造成那种心理震慑和军事压力,汉赵两军jiāo战将会是 一种什么结果,恐怕胜的就不是汉军了。可见,韩信巧设这支伏兵实在是取 胜的关键,也正体现了韩信用兵的高明。这也可以和马谡用兵作点比较,马 谡只知把军队 “置之死地而后生”,却没有相应措施保证其生,所以只能有 惨败的下场。用兵之中能够出制胜绝招,这正是统兵将领指挥水平高的反映。 两个实例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发挥地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 地选择一个有利地形就可奏效的,诸葛亮和韩信的成功不仅在于利用地形, 更主要的还在于巧计诱敌上钩,以便充分发挥地利,克敌制胜。这个道理发 人深省。当前,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各地都十分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引进外 资和先进技术,但实际成效却大不一样,这和当事人的实际运作水平关系极 大。诸葛亮和韩信那种知己知彼,审时度势,胸有全局,巧妙布局的指挥才 能值得学习借鉴。
势 备 [原文]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 也。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剑,以阵象之。羿作弓弩,以 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 用也。 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阵 也。剑无锋,虽孟贲[之勇]不敢囗囗囗。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 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虽巧士不能进囗囗,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 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无锋无后,……券不道。 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 故曰,弓弩势也。 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 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 此四……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 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囗皆以为用,而莫彻其道。……功。凡兵之道 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译文] 孙膑说:所有有齿、有角、有爪、有距的禽兽,都是高兴时聚集成群, 发怒时就相互角斗,这是自然现象,是无法制止的。而人虽然没有齿、角、 爪、距那样天生的武器,却可以制造,古代的圣人们就是这样做的。黄帝制 造剑,而兵阵的作用就像剑一样。后羿制作弓弩,而兵势就要像弓弩发shè一 样,一往无前,夏禹制作舟车,而用兵的机变也正像舟车灵活多变一般。商 汤、周武王制作长兵器,兵权就要像用长兵器一般紧握在手。以上四个方面, 都是用兵的根本。 怎么知道军阵像剑一样呢?剑是无论早晚都佩戴在身上的,但不一定使 用。所以说,军队要随时保持阵形,但不一定就作战,在这个意义上说,军 阵像剑一样。剑如没有把柄,那么,即使技巧高超的人也不能用它去杀敌。 军阵如果没有后卫,就像没有用剑技巧的人却用没把的剑去杀敌一样,那是 完全不懂用兵的情理。所以说,军阵有前锋又有后卫,而且协调一致,保持 阵势稳定,敌军就必定会败走。如果军阵既无前锋又无后卫,…… 怎么知道兵势和弓弩一样呢?弓弩是从肩和胸部之间发shè出去的,在一 百步以外杀伤敌人,敌人还不知弓弩是从哪里shè来的。所以说,兵势要像弓 弩一样,在敌军尚不知道时已经给予打击了。 怎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