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诸侯以为我们胆怯,都来欺负我们!”陈余不听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也 无能为力。 这个情况,早有细作报告韩信。韩信听了,十分高兴,当即领兵直向井 陉口进发,急行军几百里,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和曾是赵 歇助手、后被陈余赶走的张耳密商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他先派出两千骑兵, 各带一面红旗,从山中小路绕到赵军背后的山沟里埋伏,只等赵军出动,营 垒空虚时,立即冲进敌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换chā上汉军的红旗, 并待机夹击赵军。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出井陉口,背靠井陉东面的绵蔓河列 阵。 赵军没发现埋伏的两千汉军,只看见背水列阵的汉军,全都大笑韩信没 有军事常识,竟把一万军兵抛在一个既不能进 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韩信部署完毕,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竖起汉军 的旗号,带领主力,擂着战鼓,气势雄壮地走出井陉口。赵军早已等得不耐 烦了,一见汉军,立即冲出堡垒,迎杀过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打了一阵, 汉军退向背水阵地,旗帜战鼓扔得满地都是。赵军以为消灭汉军的时机到了, 立即全军离开营垒,争先恐后去捉拿韩信、张耳。汉军背水面敌,无路可退, 只有横下一条心,拼命厮杀。 正当汉赵两军在河边激战时,埋伏的两千汉军,乘机冲入赵军营垒,把 赵军旗帜全部拔去,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一时不能消灭河边汉军,刚想退 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见自己营垒中红旗耀眼,全都吓傻了。赵军随即乱纷 纷地抢先逃命,赵军将领竭力制止,并当场处斩数人,仍不能奏效。占领赵 军营垒的汉军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冲去,与从河边追击赵军的汉军配合,夹 击逃敌。这一仗,占尽优势的赵军全军溃散,损失惨重。那位自以为是的陈 余被汉军追杀,赵王也成了俘虏。 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从利用地形 这一点来说,这个战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赵国本来有绝 对有利的地形条件,如果照李左车的意见据险坚守,再切断汉军后路,那汉 军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陈余舍弃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离开险要的营垒去 和舍死拼杀的汉军对垒,这是弃长就短,结果吃了大败仗。这是不懂得利用 地利,不会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 是只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断章取义。而韩信却是巧用地形的典范,他 充分了解敌情和当地地形,并针对当时的敌我态势,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诱 敌军离开坚固的营垒,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克敌制胜。这里有两 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韩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他把一万汉军放到既不能 进又不能退的 “死地”,而且是在赵军注视下这样排兵,他正是用这一大背 兵法常规的办法才成功地引出赵军。但他绝不是像马谡那样盲目地套用 “置 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战斗结束后,韩信和部 下将领有一段对话,将领问: “兵法上说,军队列阵时,应该右边和背后靠 近山陵,前面和左边靠近水泽。但是你却正好相反,让我们背靠河水列阵, 我们当时确实既不理解又不信服。然而结果我军却大获全胜,这究竟是什么 道理呢?”韩信回答说: “这个道理兵法书上也早就说过了,叫做:‘陷之 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没有受过严格的
训练,缺乏实战锻炼,战斗意志不很坚强。所以,必须把他们放在没有退路 的 ‘死地’或‘亡地’,他们才会拼命战斗,死里求生。如果把他们放在安 全地带,万一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势,他们就会逃跑,哪里还能够指望他们呢? 我让他们背水列阵,就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实际应用。” 这段对话充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