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2/4页)  白话孙膑兵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赵云自愿请战,担任先 锋,由邓芝随同,带领副将十员,精兵五千,先行进入魏国境内。魏主得报, 大吃一惊,慌忙向群臣问计,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愿意前去抵敌,曹睿就任 命他为大都督,统领关西兵马前去迎敌。蜀魏两军在凤鸣山相遇,魏军先锋 韩德的四个儿子很快败在赵云手下,死的、伤的、被活捉的,无一幸免。韩 德吓破了胆,抢先逃跑,八万军兵溃不成军。韩德回报,夏侯亲自出战, 又是大败而回。后来诸葛亮领军到来,施用巧计,连破魏军几座城池,大军 直出祁山,兵临渭水西岸,魏军的大都督夏侯早已成了蜀军俘虏。      魏主曹睿得到警报,吓得要命,忙问: “谁能给我打退蜀兵?”魏国朝 臣互相推诿,最后由曹真任大都督,王朗任军师,调集20万大军前去迎战蜀 军。结果,第一次对阵,诸葛亮就在阵前骂死了王朗,接着又将计就计,利 用魏军前来劫寨的机会,大败魏军。以后又经几番较量,诸葛亮指挥蜀军兵 将,连败魏军及魏军千方百计请来的15万羌兵。曹真一筹莫展,赶忙派人回 朝求援。      曹睿得报,毫无主意,还是太傅钟繇奏请重新起用司马懿,才算有了转 机。司马懿受封平西都督后,一面调集南阳军马赶赴长安,一面先斩后奏, 及时处理了孟达谋反事变,避免了孟达归降蜀国抄魏军后路的严重局面。曹 睿得报,又对司马懿表示一番歉意,并授予见机行事不必先奏的大权。不久, 司马懿利用诸葛亮误用马谡的错误,攻下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军。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君王的信任和授权以及将领指挥的关键作用,当司马 懿被罢官后,魏军统帅不善指挥,接连吃败仗,而司马懿复出后,马上扭转 了局面,不但避免了局面进一步恶化,而且退了蜀军。这不仅有司马懿善用 兵,指挥得当的因素,还有君王的信任和授权问题。试想,如果司马懿不敢 先斩后奏,及时平息盂达谋反,那将会出现如下局面:等孟达直接chā入魏国 都城时,恐怕司马懿也无回天之力了。由此可见,军队的指挥权是多么重要。 在这里,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我国许多国营企业的危机问题,其原因固然多种 多样,但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和军队的指挥权问 题,在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      二是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的问题,其中将领之间的团结和谐更加重 要。国家也是如此。人们都知道历史故事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消除误

    解和隔阂,同心协力辅佐赵王,才使赵国这样一个弱国能抗住强秦的各种压 力,粉碎秦国的各种yīn谋,保卫国家的独立完整。至于领军将领因同心协力 而战胜强敌,或因不和因而败给弱敌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罕见。而在这里, 人们还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团结同心或不和的现象 呢?鄙人以为,关键是当事者以什么为重。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的歧视侮辱 一忍再忍,是为了国家利益;廉颇之所以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也是出于对 蔺相如一心为国的高尚品格的崇敬,同样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同为国家利 益,自然就和了。再看当今我国的一些单位、企业,往往也由于领导不团结 而使得工作无法搞好,究其原因,不外乎个人利益的纠缠。      本文附录的残简中论述了 “信”、“忠”和“敢”三个字,说明这三条 也是带兵中极其重要的。文章说,做不到这三条就不能得到广大军兵的敬畏、 信任和拥护,那结果将是统兵将领的灾难。这三条都很重要,但其中的“信” 和 “忠”是人们谈论最多的,本书其他篇章也谈到。而 “敢”字,孙膑将其 界定为 “敢去不善”,值得作点分析。“敢”的含义很广,且都和统兵用兵 大有关系,但孙膑全不涉及,唯独提出 “去不善”,这说明孙膑确有过人的 独到见解。作为统兵将领,勇敢、敢做敢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