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 史上可说是出类拔萃的。前面已提到,他就亲自挑选两千精兵,组成敢死队, 每当战斗紧要关头,他总是亲自带领这支军队,冲锋陷阵,克敌致胜。至于 他亲自在宫廷中训练军士shè箭,那更是传为佳话了。 máo zé dōng作为共产党的领袖,其群众观点当然是历代军事家所不能相比的 了。他提出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家同一主张的继承 和发展,也是马列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至于兵民在我国革 命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可说是前无古人的。 从古至今的无数事例,一次次证明孙膑的“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主张, 确确实实是 “太武之葆”。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民本思想理当为各级领导所信奉,所身体力行。 然而事实却不尽然,我们不少领导说起群众路线,大概都能一套一套的,滔 滔不绝,但实际上他们未必真把群众当回事,却往往认为可以随意摆布或者 可有可无。考察我国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工人技术水平低不能不 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该像孙膑提的那样 “选卒”,像诸葛亮论述的那 样 “习练”呢?须知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绝不应是一句空话,连西方资本家都 那么重视职工全员培训,重视调动职工的主动xìng、积极xìng,我们的领导又该 如何认识,我们的企业家又该如何做呢? “兵之胜在于选卒”或许能开阔一 下我们的思路。 这篇文章的另一认识也十分重要,这就是 “其强在于休民”,就是说一 个国家在军事上要强大,必须让百姓休养生息,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 军事方面,而且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民富才能国强,百姓是源头。 唐太宗登基后,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仅仅几年就医 治好连年战争的创伤,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强盛了,贞观盛世是我国历史 上少有的安定富庶的太平盛世。这个道理今天也算是至理名言,近年,中央 领导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实证。 这篇文章除以上两点外,还论述了军纪、指挥、军兵的品德教育等重要 问题,孙膑将这些问题列为用兵胜败的决定因素,从而提出了 “五常胜”与 “五常败”,即是做好五个方面,可以保证军队常胜,做不好军队就会常败。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统兵将领能否得到君主充分信任和授权,将领是否懂得 用兵规律,将领能否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全军上下左右是否同心协力,将
领是否了解敌情及会否利用地形。作者以对比的形式列出这五项,显得十分 突出,十分重要。这五个问题,有的后面还有专文论述,这里只就两点作些 概括的分析。 关于军队的指挥问题,这包括将领是否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和授权以及将 领本身是否善于指挥,可用一个事例恰当地予以说明。魏主曹丕病死之后, 曹真等大臣拥立曹睿继位,当时曹睿年幼,朝政实际靠曹真,曹休、陈群和 司马懿四位顾命大臣支掌。诸葛亮想趁魏主曹睿年幼,司马懿训练兵马尚未 成功之际,进兵伐魏,完成他统一中原的心愿。但诸葛亮仍然担心司马懿领 兵作战,难于取胜。这时,马谡建议乘魏国新丧,曹睿刚登基,年龄又小, 朝臣争权之机,用反间计除去司马懿。诸葛亮采纳马谡意见,派人去散布流 言,张贴告示,说司马懿要谋反,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曹睿信以为真,太尉 华韶和司徒王朗又乘机进言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被罢去官职,回归故里,他 所统领的雍,凉兵马,改由曹休统领。 诸葛亮得报高兴极了,当即上 《出师表》,请求出兵伐魏。后主当然批 准。诸葛亮带领战将数十员,大军30万,屯驻汉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