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制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孙膑的光辉范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今中外,不少军事家效法孙膑“围 魏救赵”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许多生动的战例,在众多的军事家 中,毛主席应该算是最杰出的一位了!他继承和发展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创 造xìng地提出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思想,并用这些思想指导中国人民的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胜了强大的敌军,解放了中国大陆及大部分海岛,创 建了新中国。为了加深认识,从中受到启迪,我们不妨做点回忆。 毛主席在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在反围 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
用次要力量 (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 那里破坏敌之jiāo通,箝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久踞不 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 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 主力;这就是 ‘围魏救赵’的办法。”这段论述具体而详细他说明了如何把 ‘围魏救赵’的战略思想,运用于抗日游击战争。为了说明如何运用这种战 略思想,毛主席还有如下一段论述: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们叫做灵活xìng,这是聪明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 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 ‘审时度势’(这个势,包 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 是所谓 ‘运用之妙’。”毛主席这一段论述,也是对孙膑进行的“桂陵之战” 和 “马陵之战”的剖析。 毛主席运用机动灵活,讲求实效的战略思想,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光辉业迹,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了。这三大战役共歼敌150余万,决定了中国解放战争的结局。 重温毛主席关于这三大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毛主席在这三 大战役中,都明确、具体地指示了围点打授的作战方针,强调消灭敌人的有 生力量,而不是首先去夺取大城市。这种作战方针,正是基于对敌我形势的 准确分析,从而充分发挥我军之长,抑制敌军之长,战而胜之的正确决策。 三大战役的进程和结局,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运用,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军事思想的进一步 发展。 其实,孙膑在 《擒庞涓》一文中所提出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不仅适 用于军事,同样也适用于政治,经济各领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 小平同志大胆改革,独辟蹊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 的国家。细想起来,这不也是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的战略思想的体现吗! 我们认为,当今的中国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众多的企业家们,很有必 要好好学习和领会孙膑的战略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当今的世界和中 国,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这种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战争、工业战争、 农业战争,是整个经济领域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胜利必定属 于不拘泥于常规的创新者。 《擒庞涓》故事不长,但其内涵十分丰富,有取之不尽的营养,善于从 中汲取者将受益无穷。
[见威王] [原文] 孙子见威王,曰: “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 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 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