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士绅和军阀同盟的领袖黎元洪,另一位是激进派领袖黄兴。在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双方最终转向1911年圣诞节结束流亡,回到上海的孙中山,于12月29日推选他为南方临时政府的总统。
和袁世凯相比,孙中山对自己的力量并不抱幻想。他不仅知道很多代表原本都是支持袁世凯的,也害怕黄兴代表团和黎元洪代表团之间脆弱的联盟敌不过袁世凯的哄诱。袁世凯也得到了英国和日本的强力支持。后者认为,相比孙中山的革命政府,袁世凯的政权对他们更有利。因为害怕分裂的中国会加剧帝国主义者的野心,孙中山刚一上任,就明确表态:如果满洲人退位,他便辞职,让位于袁世凯。
袁世凯和共和主义者之间的谈判还未结束时,满洲人贵族们也继续反对退位。然而,1月27日,袁世凯北洋军的几位将领宣布支持共和。袁世凯利用皇太后害怕种族报复的心理,劝她让醇亲王同意皇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正式宣布退位,结束了这个二百六十八年前让多尔衮无比自豪的政权。第二天,孙中山信守承诺,将总统职位让于袁世凯。革命者们也放下武器,着手准备和平时期的议会政治。
孙中山并没有显示出要在旧的同盟会之外,建立一个大规模的政治联盟。反而是前东京总部领袖宋教仁,创建了一个议会政党。该党派由混乱的地方派系和政治团体组成,每一方都声称自己具有革命性。此刻,清朝已经被推翻,许多机会主义者都想攀上胜利者的花车。因此,宋教仁迅速把前同盟会中的激进分子与地方温和派组成的松散联盟改组成国民党216。1913年春在北京召开的制宪会议上,国民党大获全胜。虽然党中的联盟很脆弱,但该党在选举中取得的压倒性胜利给了南方的共和主义者们极大的希望,让他们想就此扼制袁世凯在北方日益强大的势力。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随着宋教仁从上海登上火车前往北京参加国会时在暗杀者的子弹下身受致命伤,上述希望也落空了。严重倚赖宋教仁声望和领导的国民党同盟,由此迅速瓦解。但随着袁世凯威胁某些较胆小的国民党代表弃权,公众们发现暗杀宋教仁的凶手就受雇于总统本人。与此同时,袁世凯任命北洋军阀担任各省总督,从而激怒了南方军阀。后者表示想恢复与左派人士的旧联盟,共同对抗北方。有了这一策略,1913年夏,前同盟会领导人和国民党激进分子宣布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胜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派士绅的态度。因为他们控制着议会c掌握着任命如湖南c河北和江西等省军事总督的合法权。他们如果团结起来,与激进主义者们联盟,袁世凯就有失败的危险。虽然一些领袖议员和军阀的确同意帮助国民党,但袁世凯稍微占点上风,他们的支持便烟消云散了。到1914年,旧同盟会的革命者们再次流亡,国民党被宣布为非法政党。孙中山的时代将再次来临。不过,要等新的国民党进入北京,那便是十五年后的事了。
二次革命的失败并没有让改革派士绅们哀悼多久。一些人甚至欢迎袁世凯攻击信奉共和主义的左派人士,因为这替他们除去了地方上的政治对手。早已严重依赖新军事总督的改革派士绅们相信,无论如何,控制着地方议会c教育协会和商会的他们,已经取得大多数胜利。清朝已经覆灭,此刻,他们似乎完全掌握了民政事务。袁世凯虽然并非孙中山期望的那种总统,却可能有利于改革派士绅。如果袁世凯缺乏普遍支持,他就不太可能建起一个强大的c有足够能力干涉各省自治事务的中央政府。
寻找新的天命者
当然,袁世凯自己也意识到,背叛选民的总统不可能统一国家。他还发现,自己正在失去对北洋将领的控制。事实证明,他们的忠诚是短暂的。为了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