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天命已尽(二)(第2/8页)  中华帝国的衰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唤起广大民众起义c推翻满洲人的打算。然而,这却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理想。

    流亡东京或潜藏在上海的年轻学生们因为远离中国农民阶级,绝望地意识到他们需要与大众靠得更近。成为革命者的过程中,新一代疏离的知识分子们切断了与传统根基的联系。因此,他们心中升起一种回归大众c切实地接触农民阶层的动力。反满主义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原因也正在于此。不论局限性有多大,它都给了学生一种可以与秘密会社共享并投射到民众中的方案。

    反满种族主义思想在革命人士中广泛传播,当然也存在其他原因。例如,相信汉人是因为满洲人的懦弱和蒙昧才被帝国主义者羞辱的想法,显然有自我安慰的成分在内。因此,清廷做了国家在军事上失败的替罪羊。反满主义也为众多不同的革命思想流派提供了共同的起源。亨利·乔治种族主义c崇尚英国自由主义者c克鲁泡特金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党恐怖分子都无一例外地仇视满洲人,纷纷剪掉17世纪强加于汉人头上的长辫。斗争中,这个并不复杂的行为还滋生出一种军事参与感。想起过去抵御夷人入侵的伟大英雄们,学生们笃信,汉人只有通过推翻满洲人统治这一神圣却血腥的任务,才能恢复民族自豪感和力量,从而继续投身驱逐帝国主义者的伟大事业。

    孙中山

    将自身的反满热情转化为对抗大清统治的民众运动,是知识分子最大的渴望。这也是他们为何于1905年转向孙中山的原因。孙中山显然与华南的地下秘密会社和华侨社区联系广泛。因此,这似乎让流亡者们看到了他们苦苦寻觅的救国之法。如今的历史学家们已经知道孙中山与秘密会社的联系极为脆弱,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很容易相信这位经验丰富的反叛者无论是在旧金山的洪门帮会,还是在新加坡的三合会,都能让他们直接联系上众多同盟。事实上,如果孙中山学历再高点,学生们转向他的时间可能还会更早。作为一名受过西方教育的医生,他缺乏章炳麟的传统学识,也不具备梁启超的对理论的敏锐感知力。然而,布鲁塞尔的学生告诉孙中山,他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在于实干后,他糅合各种社会理论提出的三民主义。211

    然而,归根结底,孙中山之所以能将东京的流亡者们统一在自己的领导下,还是因为他强烈的反满主义和会得到秘密会社支持的承诺。在日本同情者的撮合下,1905年夏,孙中山和湖南人领袖黄兴在黑龙会东京总部碰面,共同商议结盟事宜。商谈中,孙中山一再重申,除非把各省运动汇成一股力量,否则革命就无法成功。他坚称:“若有一个数百人的核心团队来领导这些秘密会社,反满起义就一定能成功。”212正是这种自信的保证和他的个人魅力,让学生们振奋了起来。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终于公开成立了。他们的确暂时真心实意地联合在了一起。在这股热情之下,各地的社会团体和私人党派都放下分歧,誓要同心协力,推翻清朝统治。

    作为一个有效运作各团体的联盟,同盟会存在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暂的。在孙中山看来,同盟会就是一个应他的要求,在全球各地华人区汇集起来的华人团体c小组和社区,不过是又一个为他提供资金和武器,以招募雇佣兵参与中越边境一系列失败起义的组织。根据孙中山及其盟友——以胡汉民为首的广东同盟者的说法,这些叛乱终将导致革命。这场革命会夺下南方的一两个省。于是,他们可以在那里成立共和国,获得外交承认,并建立起北伐的基础。黄兴颇有些轻视这一“南方策略”。在他看来,失去一个偏远的边境省份,几乎不会影响到清廷的统治。因此,他坚持认为同盟会不应该再在孙中山的边境土匪身上浪费资金,而应该全力攻击长江流域的中原腹地。孙中山对这些异议不予理会,从而加剧了组织内部的怨恨情绪。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