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三)(第2/5页)  中华帝国的衰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她更愿意把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外甥扶上皇位。如此一来,她又可以再摄政15年。恭亲王虽然反对此举,却不敢冒险公开违抗。因为,慈禧已经可以调动荣禄的步兵,还显然获得了李鸿章的军队的支持。1874年,她的外甥光绪皇帝继位,让很多官员大为愤慨。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儒家以嫡子继承的规则。但慈禧还是闯过难关,巩固了自己对皇权的控制。1881年,慈安神秘死亡。三年后,恭亲王遭到罢黜,离开权力中枢。“老佛爷”(当时人对慈禧的称呼)完全把持朝政。然而,她也需要依赖外廷官僚的支持,以防止出现朝臣联合起来反对她的情况。方法之一便是按照主要的意识形态差距,将朝臣们划分为文化保守派和自强实践派。慈禧一方面让中央政府向倭仁一方倾斜,从未让反对改革的保守派绝对噤声;另一方面她又支持赞成现代化的那些人,并鼓励各地的“自强运动”。事实上,她甚至得到了李鸿章等总督的感激。1872年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就将慈禧视为了自己的庇护人。让他在学习西方这件事上免遭保守派口诛笔伐的人,正是慈禧。

    因为慈禧,所有新的军事和工业项目都没有直接影响到政府所在地——北京,所以保守派也对她心怀感激。“自强运动”被隔绝在办事流程c方式和仪式都数百年不变的传统官僚机构之外。有意思的是,在主张现代化的部门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隔离现象。所有新项目都由地方督抚的幕友主持。因此,李鸿章之类的官员即便不懂武器制造,也能开设兵工厂。只要资助人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资金,其幕友——包括在海外受训的学生c买办c海军专家甚至外国顾问——就能替他处理所有细节问题。李鸿章的幕友们为他建起了江南制造总局c轮船招商局条铁路家纺织厂和开平煤矿。

    随着李鸿章开创的企业日益增多,他也越来越明显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1884年恭亲王被撤职后,虽没有正式任命,李鸿章却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外相”。他看起来权势滔天,以至于西方外交官们有时以为,他行事可以完全无视北京。事实并非如此。李鸿章还是要依赖皇太后的中央政府为他提供庇护和税收。例如,他的幕友最终都希望能在官僚机构中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片土地上,官职依然是人们能获得的最高尊重。然而,没有礼部和朝廷的任命,李鸿章是无法为自己的追随者们提供官职的。而且,他旗下各项事业所需的资金,依然主要来源于上海和天津的关税,以及朝廷的国防拨款。他与慈禧和北京这种财政上的联系,是不可能被斩断的。

    李鸿章并没有在军事和工业活动中实施个人垄断。同样的税收,也会有其他督抚来与他竞争。他第一个主要对手是同样成名于曾国藩手下的左宗棠162。打败太平军和捻军后,皇太后问左宗棠是否能从回民手中夺回西北各省。他鲁莽地向慈禧许下诺言,称五年内定能完成任务。让他自己都有些吃惊的是,他竟然真的如期完成。俄国人趁清军无暇旁顾,非法占领了新疆。于是,如期完成任务的左宗棠便有了一个与这群俄军打上照面的机会。这次会面的关键,是中亚的控制权问题。左宗棠坚持认为,中国不能冒失去这一战略要地的险。因此,他接二连三地申请军费。如若不然,这些钱也会流入李鸿章手中。后者相信,帝国的海防比另一侧边境上的某些山隘重要得多。

    李鸿章另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张之洞。在19世纪80年代,更是如此。张之洞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比李鸿章年轻。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张之洞成长为一名果敢的民兵首领。身为一名杰出的文人,他在官场上一路升迁,并于出任山西巡抚期间,积累了极高的声望。1884年,华南为反对法国将越南(旧称“安南”)变为殖民地,做好开战准备时,张之洞被提升为两广总督。1874年,法国将越南变为自己的保护国。安南国王想起他与大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