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虽人数众多,却没有如太平军一般,形成条理清楚的意识形态。捻军中有白莲教成员c私盐贩子和1860年后匪帮为对抗僧格林沁率领的帝国军组成的临时联盟。太平军余部的加入虽然并未改变捻军反叛的性质,却增强了他们的军事实力。1865年,捻军在山东西部击败并灭杀了僧格林沁。这场胜利无疑向清廷敲响了警钟。原本,朝廷打算在南京陷落后,便解散曾国藩的非正规军。如今,放眼整个帝国,湘军却成了少数能打败捻军的军队之一。
曾国藩把平定湖南的一些方法,也用在了对付捻军叛乱上。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士绅返回家乡,恢复当地秩序。湘军所到之处,都会重新改组c建立保甲连坐制度,扶植村长与耆老的权威。救济署和保甲联防的民团也被组建起来。最重要的是,曾国藩通过孤立乡下的村庄,努力切断叛军与其农民支持者之间的联系150。“划河圈地”政策通过建堤筑坝来封锁焦土地区,以限制捻军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能获得的供给。但捻军人数众多,轻易无法控制。曾国藩的军队在这处扎营,他们就会突然出现在另一处。而且,曾国藩发现,他若长时间离开江南一带,就会直接危害到他对那里税收资源的控制。要知道,这些税收可是湘军的财政基础。此外,私人厘金署也脱离了曾国藩幕府的控制。湖南c江苏和安徽的其他省级要员亦把税收转入各自的军库。1867年,消灭捻军的任务完成后,军费日益减少的曾国藩欣然接受调命,离开了淮河盆地。被他提拔为将领的李鸿章成了他的接班人。军事地方主义在李鸿章的推进下,向20世纪的军阀主义又迈进了几步。
李鸿章与淮军
李鸿章是著名政治家——安徽文人李文安之子。李文安曾是曾国藩的进士“同年”。李鸿章考中举人后,便被父亲送到北京,师从曾国藩。李考中进士,随后入选翰林院的事让曾国藩欣喜不已。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先是随父亲返回家乡办理团练,接着成了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随后不久,他便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
尽管与曾国藩私交甚笃,李鸿章却很难适应幕僚的角色。他为人倔强c固执己见,自己的建议被忽视后,很快便辞职以示抗议。虽然抵不过随后的一再相邀回到幕府中,李鸿章却渴望有朝一日能发号施令,而非仅仅提出建议。1861年,李秀成在江西的太平军威胁到作为通商口岸的上海时,李鸿章的机会终于来了。曾国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李鸿章谋得了江苏巡抚一职,以回应接到的军事援助请求。对李鸿章来说,这一职位终于让他有机会筹建属于自己的淮军。
淮军(得名于安徽最主要的一条河流)由七万名训练有素c饷银优厚的团勇组成。和湘军一样,这支军队也由一个私人幕府来打点各项事务。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财政基础。正如我们所见,李鸿章将突破曾国藩仅靠厘金税的做法,从上海的对外贸易中获取新的税收来源。
上海与关税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广东买办c福建船商和宁波钱庄老板们都在这座城市开设分号,很快便与西方商人发展出共同的商业利益。1853年9月,小刀会151占领上海部分地区,扰乱了国际贸易后,中西商界便开始在城市防御中携手合作。随着19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同盟,江南的士绅们从不断侵占长江下游城市,直逼上海的太平军势力范围,逃到了这座通商口岸城市。想保护这一贸易中心的商界和想重建江南家园的士绅一拍即合,同意雇用雇佣军,抗击起义军。因此,美国冒险家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筹募资金,招募外国雇佣兵,组建了一支名为“常胜军”的私人武装。虽然这支军队有“常胜”之名和被上海新闻界夸大的功绩,其实它却并未常胜,也未对清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