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西方的入侵(一)(第1/5页)  中华帝国的衰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国的世界秩序

    中国人并未刻板地把所有夷狄都归为一个无差别的单一整体。他们很清楚蒙古大汗和俄国沙皇或爪哇部落酋长与荷兰商人之间的区别。然而,在中国人理想的世界秩序中,所有夷狄都受中华帝国的统治。只有中国,才是文明的真正代表;只有天子,才配坐上人间帝王的最高宝座。朝鲜国王c安南君主和日本天皇虽皆享有治理其国之权,但按儒家的等级观念,他们都只能作为兄弟之邦,位列中国皇帝之下,始终期待着后者的册封。不遵守儒家这套君主等级制度的人,只会被置于更低的等级中。因此,整个世界秩序就像一架大梯子,从高等文明降到蛮夷国度。

    因为很多国际关系实际上并不承认中国的中心地位,所以这只是个理想中的规划。日本天皇就极少愿意承认这种从属地位,像帖木儿汗之类的蒙古大汗,也对中国使臣的趾高气扬极为不满。但众多为了与中国通商而甘愿朝贡的国家,还是为中国人的这种理想规划增加了几分可信度。中国人发现,他们理想中的等级制度,有时与其他民族对此的概念并不相同。偶尔,他们会采用双重标准,一方面以平等姿态对待好战的邻国,一方面又在官方文书中,使用以上对下的语气和形式。他们也会使用文化上的怀柔及许诺特殊利益,来构建相应的外族关系。例如:与蒙古族贵族联姻的满洲人,就会给蒙古人一些优待。尽管人们认为暹罗97和交趾98的使节通情达理,也更懂外交礼仪,但满洲人对他们的态度,还是要疏远一些。此外,他们认为东南亚沿海的异族最难顺服。那些人还时常因为无法遵守文明交往的礼节,被拿来与牲畜相提并论。

    回顾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的交往历史,便不难理解中国对他们的贬低和非难。尽管罗马帝国的臣民会穿汉朝的丝绸,中国人依然很少直接与欧洲人打交道。双方之间的贸易往往都通过中介完成:中亚的商人跨越大草原,从一个驿站转向另一个驿站,连通了中国与波斯之间的贸易。阿拉伯海员从设拉子99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广州。蒙古人在元朝统一了欧亚大陆,暂时让马可·波罗之类的商人得以在大汗的保护下,从地中海东部一路来到大都(北京)。不过,这种陆路联系在明朝便不复存在。此外,明朝也禁止海上贸易,除非携带外邦贡物,否则船只一律不得靠岸。明朝,中国日益闭关锁国的同时,欧洲人也发现,即便通过中介与中国贸易,也越来越难。到15世纪土耳其人征服中亚后,这种联系也被彻底切断了。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封锁了叙利亚海岸线,欧洲的商人只得另寻新路。

    土耳其人是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涌出的最后一拨征服者。他们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世界历史便开始由另一种形式的军事扩张主导。欧亚大陆温暖的沿海地带,一股新的海军力量悄然兴起。在东方,中国的私货商人违抗明朝禁海令,航海前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贸易。此刻,士麦那100的香料市场已经向欧洲关闭。于是,这些位于同一片大陆,却远在一万六千英里外的西面诸国,便开始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路线。勇敢地探索非洲海岸线c发现美洲c绕过好望角以及最终的环球航行等事件,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各个层面。

    葡萄牙的海上力量

    葡萄牙无疑是这场海上探险的先锋。他们结实的大帆船不仅击败了土耳其战船,还在印度洋上赶走了敌对的阿拉伯人。很快,他们又抵达印度,开始在那里寻找达·伽马口中的香料和皈依者。阿尔布克尔克公爵以自己驻扎在果阿的强大舰队为基础,沿亚洲海岸线,建起了一系列坚不可摧的根据地。16世纪里,他通过这些据点控制亚洲海域,只对葡萄牙商船开放海中航线。

    葡萄牙人很快发现,他们根本没必要向苏门答腊岛东面继续进发,去往摩鹿加群岛中的香料岛。印度甚至在他们抵达前,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