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平衡
占领北京并没有结束多尔衮与满族勋贵之间的冲突。尽管顺治皇帝入主紫禁城时,就已敲响传统满洲的丧钟,18世纪前,皇权与勋贵间的争斗,依然主导着帝国政治。如今,满洲人入主中国已成事实,但政权的汉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成功统治汉人,就得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一来,势必会侵害到满族亲贵的特权。多尔衮积蓄汉人支持的同时,便削弱了满族王公的权力。1644年,宗室首领不再直接执掌六部;1649年,多尔衮公开谕令,称汉人官员无须再奉行诸王赦令。毫无疑问,对满洲权贵的这些限制,为多尔衮带来了不少好处。1647年后,他的同僚济尔哈朗失势,无法再继续摄政。多尔衮位极人臣,以至于不得不提醒汉臣,他们名义上的主子并非他,而是顺治皇帝。
很多满洲人都支持他这种独揽大权的政策,很快便围绕多尔衮建立起一个与汉臣密切合作,以吸引更多前明朝官员为新朝效力的小集团。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该集团不仅仍以他的名义继续存在,还授予了他生前一直拒绝接受的皇帝称号。不过,多尔衮的霸权地位也惹怒了许多满洲高官。依然为1647年的失势郁结在心的济尔哈朗,便拉拢一批人支持年轻的顺治皇帝,并最终击溃了多尔衮集团。多尔衮的皇帝称呼被撤销,落了个声名狼藉的下场。他的追随者们也纷纷下台。凡此种种,都给了皇帝一个亲政的好机会。
顺治的统治
顺治皇帝亲政后,实际上的统治时期只有十年。作为第一个掌握文言的满族统治者,他比自己的先祖们更内省,也更敏感。他对宗教长期不灭的浓厚兴趣,让朝堂上的耶稣会教士们觉得有望使其受洗。然而,顺治最终认真考虑皈依宗教时,选择的却是佛教,而非基督教。他在位的最后几年里,爱妃董鄂氏的死不仅令他悲痛欲绝,也让他不断兴起遁入空门,成为禅僧的念头。
顺治渴望放弃皇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统治的这十年并不太平。明室遗臣的抵抗使大清控制南方的计划屡屡受挫。1659年,统治福建的传奇海盗——“国姓爷”郑成功几乎占领南京。长江下游的江南士绅始终抵触外族统治,甚至对必要的赋税改革都阳奉阴违。同时,满洲诸亲贵也认为皇帝对高傲的汉人精英过于卑顺,因此逐渐滋生出强烈的反汉情绪。然而,贵族们的反应只是促使顺治更倾向于汉人的治国方式。以前,他一直相信遵循儒家观念的满汉共治,如今却完全向明朝的权力模式倾斜。顺治废除皇太极设立的内三院后,恢复了由进士组成的翰林院。此外,他像前朝一样,也选择臭名昭著的宦官担任皇帝内侍,弃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不用。各部院的大臣和诸臣工对必须通过这些不可靠的阉人,才能知晓皇帝意旨的情况非常不满。那些崇尚武威的满洲勋贵也深感尊严受辱。他们中少数胆大的人上疏劝谏,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缄默不语,静待时机。
表6一1清朝的统治者们
更确切地说,这些都是年号,而非皇帝的名讳。顺治皇帝的御名为“福临”,法号“行痴”,别号“痴道人”“太和主人”“体元斋主人”等,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严格说来,他应该被称为“顺治皇帝”,正如康熙应该被称为“康熙皇帝”一样。不过,我决定按照惯例,仍用年号称呼他们,即称其为“顺治”“康熙”等。
鳌拜摄政
1661年2月2日,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之际,大多数人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政府体制终于从明朝模式转回满洲亲贵的集体统治。四位满洲亲贵出任辅政大臣,辅佐7岁的康熙皇帝(1662年—1722年在位)。他们都参与过朝鲜和蒙古进行的战役,并曾率领骁勇的旗兵横扫中原腹地。他们采取的第一项行动,就是将前朝政策悉数废止。首席辅政大臣鳌拜在皇太后的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