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带
北京北面的长城从山海关起,蜿蜒绵延至中亚的河西走廊。自公元前3世纪起,人们便多次加固和延伸长城。长城外住着野蛮的游牧民族。这些部落居民时常征服华北,有时甚至会征服整个帝国。然而,长城却不仅仅是条国防线而已。对汉人而言,它更是一条划分文明与野蛮的界线。这些先后威胁中原王朝的游牧部落分别是:匈奴c突厥c契丹c女真和蒙古。对游牧民族而言,长城是道充满挑战和吸引力的屏障,是从荒凉的草原和森林通往中原城镇的入口。长城和游牧民族的居住地之间,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中间地带。在这片农耕文明和游牧荒野之间的边境地带,汉人会与外族贸易和通婚,有时甚至还会创造出一种新的c胡汉混合的社会生活。中原的统治技巧和军事技术增强了部落的实力。而且,真正成功征服帝国的外族联盟,也诞生在这片区域。
这片直接位于长城外的区域被分为两片不同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的那片地区为热河。公元947年,马上民族——契丹在这片草原上建立起了辽政权。另一个在此崛起的民族是蒙古人。他们通过山西席卷中原,在忽必烈汗的带领下建立起元朝(1280年—1367年)。14世纪,明朝军队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却从未将其驱逐出热河的边境地带。于是,瓦剌蒙古人在热河定居,并逐渐引来汉人铁匠和工匠,为其打造装备。终明朝之世,他们都在持续骚扰其边境。为了抵御这些强敌,明朝初期的皇帝们沿着这片边境地区57,建起了一条精密的防御系统——卫所。这个旨在防守的军事团体自给自足,每一个都有五千六百人。然而,到15世纪早期,明朝政府出于财政原因,取消了一些这样的前沿哨所,重新将长城作为主要防线。因此,15世纪时,人们用砖石加固长城,并为其配备了许多敌楼和炮塔。然而,瓦剌蒙古人依然继续突围,每隔一段时间便袭扰中国。1550年,俺答汗甚至兵临北京城下,要求以贸易特权作为退兵条件。
满州部落
边境地带的第二个区域是如今的东北。满洲人58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始踏上征服中国之路。这片区域以辽东半岛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朝鲜边境。其间不仅有几座明朝设置的驻屯卫所,也有大量为明军提供战马的育马场。这片区域腹地遍布森林和沼泽,虽多腐殖质土壤,却蚊蚋成灾。蒙古和通古斯部落是这里的原住民。他们是森林之子,而非草原牧民,所以并不放牧牛羊,而靠打猎c围兽和捕鱼为生。他们用特产(包括当地最珍稀的产物——紫貂皮和可做中药材的人参)与中原商人交换盐c布匹和铁器。
几个世纪以来,部落经济模式逐渐形成。虽然生活在遥远瑷珲河沿岸的满族部落依然靠围猎为生,但那些靠近朝鲜边境和辽东汉人屯垦区的部落,则仿效他们的邻居开始农耕。边境地区的满族首领(贝勒)和平民(伊尔根59)们建立起庄园,开垦农地,交给农奴和战俘耕种。明朝和朝鲜的俘虏里,也有为满洲人效命的工匠。到16世纪末,满洲人学会了如何开矿,以及如何将铁冶炼成工具和武器。(见图5一1)
图5一117世纪的满洲地图
注:括号中的年份为满洲人占领此地的日期。
满族部落组织
满族的满洲人部落既有很高的组织结构性,又有很大的流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北以宗谱划分的满洲人部落和满蒙部落,可分为二十七个宗族(哈拉)。这些姓氏分布在不同区域60,每个满洲人都会牢牢记住自己所在的部落,永远都不会背叛所属的姓氏。不过,从更小的地域范围上来说,同一部落的人也可按男方姓氏,分为更小c更灵活的“莫昆”。莫昆的规模和凝聚力取决于莫昆达(由族人选出的族长)在狩猎和战斗时的表现。因为族长之位通常都由长子继承,所以莫昆达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