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上类似于部落首领。
有时,几个满洲人宗族会组成常见的狩猎和作战团体,名为“牛录”(汉语“箭”的意思)。这个规模更大的组织凝聚力如何,也取决于其首领——“贝勒”的领导。因为牛录通常只是为了某场特定狩猎或战役才会组织起来,所以一旦目的达成,即围猎结束或战利品分发完毕时,牛录就会随之解散。正如我们所见,贝勒要是不向外取经,学习蒙古或汉人的军事组织模式,就很难维持联盟。然而,若有能力卓绝的人领导,这样的蒙古联盟也能发展到相当可观的规模。而明朝政府也不安地察觉到,这些通古斯部落就是女真人的后裔。要知道,当初那些野蛮的女真人,可是将宋朝人赶出华北,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
为此,明朝在辽东和北海对岸的辽西驻扎了重兵。起初,这一带有二十五个卫所。然而,15世纪卫所系统衰落,到16世纪,很多卫所都不复存在,仅见于文件而已了。在接下来的整个世纪里,北京只得越来越依赖分封边境上的部族,来为朝廷镇守边疆。驻守满洲的汉军逐渐成为明朝将军的家臣,且几乎代代如此。这些将军(比如16世纪晚期的李成梁和17世纪的毛文龙)权重一方,拥有人事任命权,虽宣誓为大明镇守边疆,但其手下的军队其实都算私兵。
明朝的边境官员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防止这些部族被某位领袖团结起来,形成强大同盟,进而攻打大明。因此,他们采取了历史悠久c早在汉朝就臻于完善,并广泛用于中亚的“分而治之”政策。每位部落首领都和中国皇帝建立朝贡关系,属于后者的外藩。每位首领都会得到朝廷的册封,以作为其承认皇帝宗主地位的交换。如果哪位首领有越来越强大的迹象,朝廷就会刻意扶植和他敌对的部落。册封往往伴随着来自北京的贡物,因此足以促使一位满族部落首领率兵灭掉另一个部落。因此,明朝的边境官员常常通过激发部族间的嫉妒和敌对,成功保持满洲各部落之间的分裂状态。
1552年至1582年间,明朝将军李成梁受命总理辽东事务时,一个名叫哈达的部落被授予帝国最高荣衔。然而,1582年,哈达可汗去世带来权力真空,引得叶赫和辉发等呼伦部落觊觎不已。纷争一触即发时,一个名叫尼堪外兰61的苏克苏浒河部首领成为明朝新封的“可汗”。1583年,尼堪外兰为了保住汗位,密谋杀害了几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中,就有一对领导建州部落c姓氏为爱新觉罗62的父子。
努尔哈赤的崛起
这对父子的死,让爱新觉罗氏的首领之位落到了前首领之孙——二十四岁的努尔哈赤身上。尽管李成梁补偿了努尔哈赤,这位年轻的首领依然决定为父报仇。随着两位首领的去世,努尔哈赤在部落中的领导地位岌岌可危,族人对他的忠诚也难以保证。于是,努尔哈赤如四百年前的蒙古首领成吉思汗一样,挑起部族仇杀,希望以此凝聚全族的向心力,让爱新觉罗氏变得比以往更强大。许下必胜的诺言后,1584年,他率领族人向尼堪外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两年后,他终于杀死这位明朝新封的可汗,再次让辽东局面陷入动荡。
努尔哈赤之前那些看似鲁莽的行为,现在都成了英明睿智之举。首先,这为他带来了几场与呼伦各部落的政治联姻。接着,他通过成功吞并鸭绿江畔几个难以控制的部落,赢得了李成梁的青睐,获授明朝建州世袭都指挥使的头衔。然后,努尔哈赤继续征战,往北进攻其他的呼伦部落,一方面是为了捍卫之前所得,另一方面是为了确立其在统辖各部之间的霸权。1593年,他与叶赫之战的胜利不仅提高了他在明朝朝廷眼中的地位,也提高了他在满洲各部之间的威望。因为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会带来新的战俘,充作满族贝勒63的农奴或奴隶。
努尔哈赤的部族随着外交和征战日益壮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