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7、儿时“偷”趣以及其他乐趣(一)(第2/5页)  回忆频频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则是指在天高云淡,叶衰焜黄的秋收季节,几个伙伴趁着甘蔗尚紫,番薯正红,玉米杆青,会相邀一“品”。当然了,不是前往自家,而是去别人家的地里。对于甘蔗,以及玉米杆,则主以“折完就跑,跑完就啃”的方针,只咀嚼吮吸汁水,并没太大的“魅力”。而最令人期待的,却是埋在垄下,蔓藤匍匐的“番薯”,又名“红薯”、“红芋”,是一种最适合聚众烤食的农家风味。

    通常,孩童们会趁着晌后时光正好,会互起兴致,会“心有灵犀”的相邀,然后各带工具,同去“秋偷”活动,即烤点别人家的红薯吃。抑或是,众人在野外溜达时,偶然间看到别人家的一地红薯秧,然后顿生情趣,相挖备作烧食。但不管是何种兴致升起方式,众人总能“一拍即合”,然后“携铲带火”(即带着小铲子与打火机),一齐前往池塘边或枯竭实在的沟渠底下,进行浩浩荡荡的“刨坑烤红薯工程”。当然,也可只用简单的两块砙(wǎ)砖代替就行,“刨坑”只是一种仪式感,并不是必须的,但却是最正宗的做法。

    一般来说,众人都是分工进行,所有人都要动起来,比如有人负责拾取柴火,有人担当刨坑的重任,论功行赏,通常是不准有人吃白食的。而“柴火”的标准,要干燥,最好是些干枯树槎,耐烧,不能找些表面潮湿,熰(ou,方言字,即柴草燃烧不充分,或火势不旺)不着的。而“烧坑”,通常是在泥坡上刨个长棱形的小坑,要求要能稳稳蓬住红薯,同时内部空间够足,便于烧火与扒拉灰烬(备注:如不这样做的话,红薯会难烤透,也煨不熟)。

    因此,等到一切都完工后,就开始了最后一步烧烤工作——人们先将红薯依次间隔着篷到坑,都早已成了自身童年时光里,必不可缺少的狎戏道具和美好回忆,会永远镌刻在自己的心房,成为最快乐的柔软部分。

    3、打水漂。

    打水漂,也算是农村孩童间,一种十分稚简,却体现技巧与膂(l)力的娱乐方式了。但趣味真正所在,却是被石子激起的一层层涟漪了,因为这种瞬间的“美好”无法被人抓住,就如同人的青春一样,只能正面体验,不能反身攥住,所以格外令人疲力追逐。而打水漂,无特别规则,也不需特意找泓池渠,通常是在邂逅到池沼沟溥(p)后,孩子间才渐起兴致,然后各捡石子,比谁扔得远,或能用石子打几个水漂。需注意的是,打水漂时,需要正确使用臂力投掷,而非蛮横使用腕力,不然石子扔不远,也会使自己的胳膊乏累。

    当然,若幸运的话,“打水漂”的孩童,还能在野外再次发现“苘麻”的踪迹,这是一种富含墨绿颜料的植物。以前的孩童,常把苘麻叶子或龙葵叶子捣碎后,用苘麻蒴果蘸着,会让绿色的汁液留到自身身体上,形成一个个圈圈刺棱形图案,也算是最原始的文身方式了。

    我尤其难忘,难忘那时的午后光景,正与旧友们一起恣意欢喜,好不热闹。并不像现在这样,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真是越长大,越孤单,也越无奈。

    4、吹泡泡。

    虽然城市里卖有整套别致的吹泡泡道具,但善于动手diy(指“亲自动手制作”)的农村孩子,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通常是这样“因地制宜”的:先随便找根空心杆状物,比如找根废旧圆珠笔,取其笔杆。或去拥有竹竿园的邻家,待征其同意后,砍根细长的新鲜竹竿,以不瘦不肥者为佳。然后迅斫(zhuo,指用刀斧砍)其节,两端去簕(lè,指竹刺一类),亦去莩(f,竹子或芦苇杆内的薄软白膜)膜,只留下一管狭长通透的空筒备用。随后,再回家找个空荡的药瓶子,置适量洗衣粉,或塞点肥皂星,加水混合后细细搅匀和摇透,以能冒出白泠泠的泡沫串,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泡泡水”,也被称为“药水”。

    然后,用手拿着特制的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