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占了很大比重,其重要性甚至远远大于军事战。然而这次混乱的撤退行动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既在军事上让后金看到了出击的机会,又在经济上让出兵的后金政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明末的军队远不是一支如臂指使、说一不二的军队,有着各种陋习和问题,需要用兵者——特别是仅仅口衔天命的书生用兵者谨慎谨慎再谨慎。这也是熊廷弼、孙承宗等人花费大量银钱、采用筑垒防御、节节推进的手段、而不是轰轰烈烈地和后金政权正面交锋的原因所在。实在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系统bug太多,稍有不慎就会崩溃。大明这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庞大的家产、诡谲的心智,去和后金这个活蹦乱跳的生猛后生对阵了。一次普通的军事撤退行动,没有敌人压迫,没有上级催促,居然还能搞得鬼哭狼嚎、丢三落四,实在没法让一直在一旁窥测的、又饥又饿的野狼不产生扑过去大吃一顿的想法。撤退事件的当事人,无论是高第还是袁崇焕,无论怎么推卸责任,都无法消除此次后撤行动导致的后果——让一只饥肠辘辘的饿狼闻到了血腥的味道,纠集大批人马浩浩荡荡前来。
【1】《明史?袁崇焕传》
四、
天启六年正月十五日,努尔哈赤出发,行军二日,于十六日抵东昌堡,次日十七日开始渡过辽河。先后占领右屯卫、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七城,原来驻守这些城卫的明兵,都遵从高第的命令,“焚房谷而走”,撤入关内。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未遇任何抵抗,直取宁远。二十三日,抵达宁远城郊。努尔哈赤以攻心为上,欲收不战而得之效,先派去被俘获的汉人进城,给袁崇焕传信招降。袁崇焕完全拒绝了努尔哈赤的武力威胁与高官之引诱,表示了他誓与宁远共存亡的决心。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下令发起总攻,先以主要力量抢攻城西南角。后金士兵推出楯车,后边是骑兵、步兵施放弓箭,万矢齐发,如飞蝗一般飞向城去。宁远城上共有大炮十一门,安设在城的四面。虽然红衣大炮可以对付后金的楯车,但是平均每个方向只有四门大炮,火力密度太小了。尽管史料上说的热闹,什么“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但是据王进贤估计,从总体上看,作用并不大,可能在精神上所起的作用远比实际作用还要大一些。直接的证据就是有不少楯车直抵城墙脚下,并没有遭到毁伤。楯车的顶部以厚板遮蔽,后金兵隐藏在里边,手持斧镬凿城,有三四处高约二丈余的高墙都被凿出了大窟窿。情况已危险到了极点!明军将被褥单裹上火药,卷成一捆捆投掷城下。后金兵正攻城,忽见被褥单遍地,争相抢夺。这时,城上明兵急速投下点燃的火箭、硝黄等易燃物,被褥中的火药忽地燃烧起来。眨眼间,火势飞腾,扬起一人多高。后金兵惊惶地扑打身上的火苗。不料,越扑火势越凶,“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大量的后金兵活活被火烧死。这才是导致后金失败的真正原因。一旦失去了楯车的掩护,后金还真拿高大坚固的宁远城没什么办法。他们反复冲击,毫无进展。
后金兵在城西南角伤亡很重,于是转攻城南角,仍用板车遮盖,潜伏在里边的兵士仍用斧凿城。袁崇焕又改用一捆捆柴草,上面浇油并掺上火药,用铁索系到城下。板车、楯牌被火点燃,迅即烧成一片火海,潜伏在里边的士兵纷纷被烧死。
到了晚上,激战仍在进行,后金兵冒死不退。城上举火,又把火球、火把投下,顿时城上城下,如同白昼。后金兵继续遭到重大伤亡,尸体到处“堆积”。
次日,后金发动新的攻势,喊杀声、炮声与北风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战斗的激烈程度同昨日一样,到下午申时(约当15—17时),后金兵没有一个敢靠近城下。八旗将领虽挥刀从后面驱赶兵士进攻,但一到城下扭头就往回跑,伤亡者在他们之中纷纷倒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