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节(第1/3页)  登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

    随着工业的发展,王进贤对登莱地区的农业开始了更为激进的改革——农业承办责任制、包产到户。

    工业项目的利润远超农业,17世纪的中国依靠在陶瓷和纺织上的工业能力富甲天下。而王进贤此时依靠军火、玻璃、座钟等项目,也是财源广进,用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改革成本。和王进贤合作的登莱地区士绅地主们同样挣了个盘满钵满,那么他们在乡下的那点土地农业,所占财富产出比就几乎不值一提了。即使没有王进贤的出现,登莱地区的地主也早已经脱离了农村生活,他们合族在城市买房落脚,而在乡下的土地则由奴仆去经营。更不要说江南、福建等富裕地区了,城市化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地主贵族别无二致。也就是说,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主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财主了,很多都是资产阶级化的地主,他们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是货币化的财富——直接收取银两,或者将粮食变卖成为白银等一般等价物,而不再在手中保留实物形态的粮食。而王进贤的出现,将他们的胃口变得更大了,对于他们来讲,农业的收益简直不值一提,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担。因为按照朝廷的思维,农业是国家的主要财赋来源,是各种加派几乎唯一的着力点,朝廷的各种机构与政策同样是围绕征收农业税而设立的。因此在晚明,拥有土地,往往意味着需要承担大量的赋税。到了魏忠贤执政时期,经过多年的加派,以及搜刮、带征等政策出台,没有点大的背景免税,土地的收益基本是负的。而搞工业项目的盈利虽高,但是前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缺口的压力日甚一日。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资本代替了土地成为了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达地区,其重要性一举超过农田。而农业则日益成为保障社会运行的一种基础产业。

    因此,当王进贤提出赎买他们在乡下的土地时,他们甚至有一种欣喜的感觉,没有经过过多的讨论,就获得了他们的同意。当然,通过这种方式,王进贤并不能获得登莱地区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中国的乡村情况十分复杂,仅靠这种方式只能获得相当数量的土地。王进贤把这些土地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土地承包,包产到户,以刺激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在粪肥、购销等方面希望能够用工业化的方法尽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出。

    二、

    在政治上,王进贤在山东省各地都成立了乡贤议事会,作为乡绅地主辅助政府行政的非权力性机构。经过一年的运转,登莱地区已有的乡贤议事会的工作有模有样,地方士绅借助这个机构正式参与到地方行政管理之中,从幕后走到台前,参与政治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因此乡贤议事会在地方上口碑极佳。

    王进贤本来打算让改革加速,让乡贤议事会拥有真正的权力,比如立法权、监督权等等,但是思虑再三,王进贤还是打算暂时缓一缓。如今,各地的乡贤议事会对于太监在地方的横行不法颇有微词,若不是强大而可怖的东厂和锦衣卫的威胁,各地乡绅和地方上口衔天命的太监们必然要发生直接对抗。如果要赋予乡贤议事会以真正权力,只怕他们真的会利用这个权力去约束太监们的不法行为,那么引起地方的混乱,王进贤可就真的吃不了兜着走了。如今,他们再怎么闹也是民间行为。要真是两个权力机构的对抗,王进贤还真是左右为难。

    魏忠贤执政时期,是大明自朱元璋立国以来,逐渐松弛的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强化。魏忠贤及其宦官系统代表的是皇权,擅的是皇帝的权,并通过大大小小的中官将最高权力渗透到帝国的方方面面。即使有权如魏忠贤者,权倾朝野,可是等到崇祯皇帝孤身一人进宫,轻而易举的就将之打翻在地。太监治国,在中国的名声并不好。其实,太监中也不乏佼佼者,甚至文武全才,治理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