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被逼着、不得不去利用它。刚开始是利用,到后来,利用就变成了依赖,这一依赖,你的地位就由主动转向被动了,就可能误了事儿。倘若是一无所有,反而会不拘一格地横冲直撞,说不定还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呢。有一次,一位朋友参加一个展会回来后告诉我,有一个oem制造商(oem,即贴牌代加工)在自己的宣传资料上说:“oem,是利用自己加工制造的优势,通过大客户的渠道来集中营销。”其中,“利用自己加工制造的优势”这几个字,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加工制造,明明是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竟然也能被说成是“优势”?按照这个逻辑,似乎是富士康利用了自己“加工制造的优势”,然后通过苹果的渠道进行集中营销,苹果变成了富士康的代理商。苹果,拥有“不善于加工制造的劣势”?当然,这个参展商,能通过文字游戏,把自己的劣势给说成优势,也真算是一种本事。不过,这个参展商,如果当初不具备“加工制造的优势”的话,那他说不定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上,让别人给他做代工了。幸亏乔布斯不具备“加工制造的优势”,要真有这种优势的话,说不定他一开始就走富士康的路线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把自己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廉价当作一种优势,甚至是当作“核心竞争力”。可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正是被这种优势给拖累了——这种低层次的优势或竞争力,在刚刚打开国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用用未尝不可,但如果一直依赖于此的话,那就等于一直在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经济发展的层次将无法提高。朋友还跟我讲,他自己当年创业的时候,因为没有钱,选择了资金门槛低的贸易行业,后来,借助贸易公司的平台,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但自己不从事加工制造,而是让别人给他oem。这是一种很先进的模式,也是国际一流公司做生意的模式。他还告诉我,如果创业之前钱比较多的话,他可能就办工厂了——制造业,可能以后就沦落到给人oem的地步了。因为缺钱,所以避免了一种落后的模式——富士康的模式,而走上了一种更先进的模式——苹果的模式。听过他的反思之后,我就想起马云在《赢在中国》中对那些创业选手讲的一句话:“对创业者来说,有时候,失败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因为钱太多了。”具体到朋友的例子上,不是失败与否的问题,而是哪条路更好的问题。如果具备了资金雄厚的优势,就可能走弯路;现在,反而因为资金短缺的劣势,而走了捷径。我又想起一个事情:许多由大牌明星代言的广告,其策划水平往往都特别拙劣,看起来缺乏艺术效果。譬如,唐国强和刘翔给平安保险做的广告“买保险就是买平安”,姚明给中国人寿做的广告中的那句“有中国人寿在你身边,我很放心”,唐国强给今麦郎方便面做的广告中的那句“皇上吃了都说好”,黎明给采乐洗发水做的广告“去屑,就是这么简单”(重复三遍),任贤齐给雨洁洗发水做的广告中的那句“去头屑,用雨洁”(重复三遍)等,不一而足。当然,大牌明星代言的广告烂,与这些明星的水平如何,没有毛关系,关键原因是,大牌明显的死忠粉比较多,广告即使很烂,也照样有消费者买账,所以,商家就无须在广告的策划水平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这些商家,利用了形象代言人大牌的优势,反而整出来了粗制滥造的宣传广告。像资源、廉价劳动力、加工组装等诸如此类的优势,因其不具备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我们将它称作“低层次的优势”。具备一些“低层次的优势”当然好,但并不一定就要完全利用这个优势,更没有必要依赖这个优势。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过分依赖它,它可能就变成劣势了。那些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和国家,要么是不具备这些低层次的优势,绝处逢生,如日本;要么是虽然有这些优势,但是他们对这样的优势弃而不用、不依赖这样的优势——全球各主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