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你越是与众不同,越容易被说三道四5(第2/4页)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然也。术业需专攻,如果禀赋还没有好到可以多面开花的程度,精力也没有充沛到能全方位开发潜力的程度,那就最好先享用自己的“平凡红利”,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那一件事情做才好。有时候,优势反而是一种累赘总体感觉,在江浙沪一带,菜肴的丰富,主要是建立在原材料(指主要原材料,不包括配料)丰富的基础之上的,烹调工艺则比较单调(单调,不等于简单,正如同,丰富不等于复杂)——一种主要原材料,所对应的,也就只有那么一两种搭配方法和烹调工艺;如果原材料的种类有限,他们是搞不出什么新花样的。但在西部,新疆、甘肃、陕西和四川,小吃的丰富,并不依赖原材料的多样性,而主要是靠各种花样的烹调工艺和作料搭配方法——同一种原材料,可以有五六种做法,外观和味道各不相同。所以,即使是原材料不够丰富多样,也能让你吃个意犹未尽。因此,可以这么说,江南小吃走的是粗放型的资源密集型道路,而西部地区的小吃走的则是精细化的技术密集型道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江南人真的就不擅长厨艺,更不意味着他们在烹调方面缺乏创造力。真正的原因是,江南因其自然环境上的优势,食物资源要比内陆地区丰富得多(海鲜方面的优势尤其明显),但资源的过于丰富,反而会催生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有这么多种类的原材料,我只要沿袭约定俗成的那些老套的工艺,就已经有很多种吃法了,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动脑子去创新了。而在处于内陆的西部,菜肴的原材料种类并不多,如果每种原材料都只有一两种做法的话,那加起来也不会很多,这样,吃法就很单调了。为了克服原材料不足的困难,在烹调工艺(包括作料的搭配)上推陈出新,走出了多样化,由此一来,尽管原材料不丰富,成品却是种类多多。有很多人简单地将作料的搭配做了“辣”与“不辣”的区分,这就很容易掩盖掉很多更重要的信息:即使把辣椒的因素完全排除在外,西部地区小吃中对作料的搭配,也要比江浙一带精细得多。在吃的问题上是这样,但如果话题转移到经济发展方式上,则完全是颠倒过来了:西北地区,走的主要是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道路,相比之下,江浙一带,走的则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道路。(诚然,后者并不是绝对有技术含量,但相对于西部地区,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除了两个地方地理位置、科技底子、投资环境方面的差异外,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过于丰富所造成的“路径依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西部地区走上这样一种很不健康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资源给宠坏了。被资源宠坏,刚开始会活得很舒适,到最后,往往会死得很惨,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昨晚看到一篇报道,是写陕西神木县的债务危机的,这是个当年以全民免费医疗而出名的地方,该县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煤炭,当地一位官员问:“将来,煤挖完了怎么办?”值得深思。一个地方如果只有资源优势,也只懂得发挥这个现存的优势,那反而会错过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机会,最终结果势必是资源越多越倒霉。温州人多地少,并且地形也很差,农民单靠种地很难生存,况且当地也没有什么资源、科技优势,但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会走南闯北,到处经商,成为全国最富有的群体之一。(当然,最近温州的经济似乎出问题了,此是后话。)温州人之所以能够绝处逢生,这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温州人没有什么优势可利用,他们只是利用了自己的资源劣势。通过江南与西北的小吃风格及两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时候,优势反而是一种束缚和羁绊,再说得难听点儿,这优势,简直就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它把你的思维及发展道路限定在那个固定的框架里面。有那个优势,如果不用的话,你会觉得可惜,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