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宋晟和江阴侯吴高,这些人都是朱允炆的铁杆拥泵,因为他们的儿子都是朱允炆的伴读,如今都是都司级别的军官,都是中将军衔,其中郭英之子郭钥任北平都司c吴高之子吴升任辽东都司c宋晟之子宋瑄任绥远都司,绥远都司其实就是以前的山西行都司,建文二年,根据朱允炆的诏令,山西行都司的驻地从大同转移到绥远,所以这三个人实际上控制了大明北疆的全部兵力,可谓位高权重,简在帝心。
建文元年正月十四,三位老将军抵达京师,朱允炆依次召见了他们,和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三位老将军都非常支持,这让朱允炆龙颜大悦。
从十四日开始,朱允炆召开了御前军事会议,参会人员有武定侯郭英c西平侯宋晟c江阴侯吴高c长兴侯耿璇c兵部尚书齐泰c户部尚书郁新,刘璟c解缙c杨荣c杨士奇c王艮等军机处官员列席,负责记录和总结另外五军都督府同知宣信c朱信以及航海侯张赫之子张荣也列席参加,他们是朱允炆特旨列席的,因为会议中要讨论水师独立成军,改名为海军的事宜
会议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不相让。
对于文官来说,遏制武将势力的膨胀c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是自宋朝以来士大夫们天然的梦想,所以他们极力支持朱允炆提出的监察使制度,但他们反对监察使由武将担任,主张由都察院派员担任,而且还要成为永制同时他们还主张粮秣c装备的补给以及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都交由兵部负责。
对于武将来说,根据山东剿匪大军的官员配备,以及近卫军的军制,设置监察使已经是定局,所以他们只能支持,但极力反对文官担任监察使,主张按照近卫军的编制,由武将担任监察使同时他们也不敢支持粮秣c装备补给由五军都督府负责的建议,因为当初的大都督府就是因为权力过大才被分拆的,所以他们建议成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粮秣c装备补给,这样既可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又避免文官插手至于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他们坚持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同负责,这也是原来的做法。
对于海军单独成军,老将们没什么感觉,他们对水战也不懂,而宣信c朱信c张荣等人倒是非常兴奋。
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刘璟提出了另一种意见,他指出京师滨江临海,江海虽然是天然的屏障,但是如果水师出现问题,就如这次的洛海潮一般,那么京师就危险了,所以建议将水师采取类似近卫军的方式,将精锐舰队改编为皇家近卫舰队,其他内河以及岸防水师,则归属独立出来的海军都督府。
对于近卫军的指挥问题,刘璟主张仿造军机处参谋司的方式,设立总参谋部,直接指挥近卫军,当然皇家近卫舰队也归总参谋部指挥另外设立总监察部,负责军纪监察c士兵素质教育以及饷银发放,同时为了避免总监察部权力过大,刘璟建议成立总军需部,负责粮秣补给c装备更新等工作至于争论最厉害的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问题,刘璟主张按照兵员选拔由兵部负责,即兵部只负责选拔合格的兵员,但兵员的分配c成军由五军都督府负责军官的晋升由五军都督府和总参谋部提出名单,兵部负责筛选,最终将级军官由皇帝颁布圣旨晋升,低级军官的晋升则可以由兵部决定。
听完刘璟的建议后,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下来。在座的人都不是傻子,刘璟的建议其实就是皇帝的建议,所以每个人都在心中盘算,皇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如果对自己不利,应该从哪个方向反驳?如何反驳才能让皇帝认为自己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出于小团体的小算盘呢?
高坐于帝座上的朱允炆居高临下,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群臣知道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所有的讨论都会以此为基础,这个是自己结合后世的制度和大明的现状思考出来的制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