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随笔(第1/2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比较来看,在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当中,如老子这样,就留下区区五千言的,本已不多;而于自己的著述中,开篇就点明了核心,并且就把它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道”字的,恐怕也真的是绝无仅有。

    老子《道德经》中的有些论述,和其它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一样,是一定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的。

    比如他在<道德经>的第三章里写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段话里面的“弱其志”,“恒使民无知无欲”,过去多被理解为是要让天下人处于愚昧的状态。这其实根本不对。因为后人理应看到,在特定时期,尤其是混乱的社会当中,有些所谓的“志”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甚至是“滥”了。

    “志”或“志向”就真的全是好的?

    充满辩证思维、身处乱世当中的老子,不可能看不到这点,所以他才这样写。

    就是这段话里面的“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所提到的“智者”,也不是通常人们所讲的“智者”,而是指有着小聪明的人。

    《道德经》的十八章中还讲到: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这同样是对混乱社会某些现象的一种深刻揭示。

    正因为天下失去了公平,所以才讲仁义;当世人多喜欢耍小聪明时,其中必然有虚伪;正因为人世间少了和睦,所以才会讲孝敬;也只有在家国出现混乱时,才能看出谁是忠贞之臣。

    当后人看到第四十六章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时,怕是更不得不佩服老子对世事的洞察。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一个“道”的概念,并贯穿于《道德经》一书。

    这个玄妙的“道”,应当是他领悟到了什么本质性的东西,却又在当时无法用其它语言文字来说明。而从老子的论述来看,他的这个“道”,显然是与自然有很大关系。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根本上讲,老子所代表的,其实是中国文化和思想更古老的本源。这个本源,来自于我们古人对天、地、万物、以及人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观察和体悟。也即过去常讲的所谓“天、地、人。”

    抬头望天,俯首见地,处于天地之间的则是人。古人、包括现代的人,对事物的观察、探讨,终究超不脱这三者。

    中国文化、或文明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本就突出的表现在文字、医学和历法上。

    “象形”,是所有文字起源时的共同特征,但能够更多的保留其“形”、且用其“意”的,只有中国的方块字。

    中医不仅注重自然界时令、季节的变化,以及它对人体自身状态的影响,且中药材还多取自于大自然中生长的植物、以及存在的矿物。这些植物和矿物,仅仅是粗略地将它们从自然界中分辨出来,就已经令人难以想象,更不用说还要区分它们什么性甘、性苦、平和、寒、暖、等等之类细微的药性。

    世界上就没有那个族群从事过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能说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国家或族群过去就没有自己历法,但像中国这样,创造出指导整个社会农业生产的农历,则又别无第二家。

    农历的独特,就在于它具体的二十四节气划分,这不经过长期对天时、地利细致的观察,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从司马迁的《五帝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