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章 利(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武夫们有几人看得明白?苏景瞻又告诉老赵,书脱销了,不说琼州本地,就是不少来琼州的商人都订购了《绘图三国志》,他们也问什么时候有第二本。琼州现在可没有多少东西卖给别人,能有东西让别人抢购,这就是大事。

    赵与珞和谢枋得更是恍然大悟:印书你也要印点有特色的东西,他们的劲头上来了,老赵除了加印,立刻又加大了对国学院的投入。这时候陛下也传了话:给每个改编者和绘图者一点润笔费,书的价格不要定的太高,要让每个百姓都能买得起。不要想着在每本书上赚多,薄利多销、细水长流这才是长久之道。润笔费虽然不多,但夫子们也有动力了,这名利双收的事为什么不做?这名都扬到海外去了,好事啊。

    东得意啊,没有《三国演义》咱有六十五卷的《三国志》啊,慢慢地印,不急,宋代的书可不像后世的小人书,那都是大字的版面。咱要印他个几百本,你们就慢慢地收集吧。哼哼,印完了《绘图三国志》,咱再印别的,要是把三百卷的《资治通鉴》也绘图印出来,哈哈,少说也要三千卷,发了,这才是大发了。

    宋军是在三月开始有部分撤回琼州的,这个时候,留守琼州的刘尚武和张德正按陛下的旨意,抓紧训练新招募的水师人员,水师的扩充已经迫在眼前。在人员的挑选上,过去淘汰下来的将士被优先考虑,因为想加入水师的人,现在是打破脑袋。但陛下另有规定,招募的军士,年龄要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超过三十五岁的人,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冗兵”的弊政咱要吸取啊。

    东去看望了一下先撤回来的将士,这当然又是收买人心之举。但在回来的路上,张德却向他奏报,下面的军士对户部的官员有点意见,说他们不公,克扣银两。

    东一听,火大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这帮鸟人还在干这破事。奶奶的,不收拾收拾他们真以为咱好说话,他立刻命张德将有关的校官军士和户部官员全叫来。

    在皇宫里,赵与珞发现陛下的脸色极其不善,这可是少有的啊。小皇帝“玩劣”,可很少发火,有的话,也是听说在兵部发过一次,今天这是怎么了?

    军士们也是心里忐忑不安,他们中很多人也没见过这场面,就是皇宫,怕是很多人也是第一次进来。

    东没有看文官,他先向军士们开口问道:“和朕说说,你们的银两是怎样之事?”

    为首的一个小校差点跪了下来,但张德重重地哼了一声,并挺了挺胸,哪小校这才明白过来,立刻咔的一个立正。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按小皇帝的规定,抄掠来的东西里面有两成是给他们的,钱就不说了,实物你可以要抄来的东西,也可以算成钱。出于对官员本能的不信任,他们认为官员会给他们少算,所以绝大部分人选择的是要实物,咱自己去卖还不行吗?哪也看着放心啊,不行咱可以和别人换,也可以自己用。

    在这次抄掠来的钱财里面有白银,这主要是从官员家里抄来的,他们当然就更选择实物了。户部的官员给他们的是银币,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反正都是银子,而且银币更好看,他们不是不乐意。但问题在于,户部的官员又把他们应得的银币扣除了一成作为了火耗,他们就不太愿意了。

    听了他们的陈述,东瞪了老赵一眼。老赵赶紧说道:“陛下,这景炎至宝在制作的过程中,确实是有很大损耗的。”

    “火耗”指的是碎银熔化后,重铸为银锭时的所产生的损耗。这个弊政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一律改用银锭上交国库,下面的官员就乱来了,他们在国家的正税之外,又加征了附加税“火耗”。这个附加的“火耗”要远远大于实际所需,这样多出来的银子就落入了官员的腰包,清代甚至都有达到国家正税百分之五十乃至数倍的。宋代铸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