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开平府。
在侍卫亲军们的环护下,忽必烈正纵马漫步在草原上。
虽然已经把京城定在了大都,但忽必烈于每年的夏季,即便不去和林,也一定会到开平来避暑。他的大元朝就是通过和林、上都开平和大都这三点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草原游牧经济和汉地农耕经济之间的纽带。
骏马驶上了一个小山包,在主人的示意下,它停下了脚步。骑在马上的忽必烈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却没有说话。
无论是董文炳的去世、还是他留下的那道最后的奏章,都让这个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老人产生了一种难言的情绪。他需要到草原上来散散心,同时想清楚有些事,虽然很多事情都牵扯到过去。
不管从什么角度讲,忽必烈还是曾经和儒生们有过良好合作的。
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蒙古帝国于北中国的统治,在忽必烈主政汉地事务期间,才逐步摆脱了过去的粗陋、真正开始走向正规。同时也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引荐下,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忽必烈的阵营。
除了董文炳,由于郝经这个家庭教师的缘故,张柔投靠了忽必烈;而忽必烈的另一个谋臣窦默,也向他推荐了史家的家主史天泽。至此,后来的北汉军三大世家共同聚集到忽必烈的旗下。他们都成为了忽必烈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助力。
忽必烈即位之后,在姚枢等人的引荐下,北方的士林领袖许衡等人也被拉入了朝廷。
或许在他们看来,忽必烈是宋室南渡后、北方难得一见的英主,颇有开启一代盛世的气象。
客观地说,开始的时候忽必烈的确接受了儒生们很多建议,甚至由于这些人的坚持,蒙古军在战争中的滥杀行为,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抑制。
比如征大理时,因为姚枢、刘秉忠等人的极力反对,忽必烈才放弃了屠城。
在忽必烈即位的初期,更对这些人言听计从。虽然这时候老忽已经不是“小忽”了,可他仍然不能说已经十分清楚一个新的王朝应当如何建立。
因此完全可以讲,如果没有这些儒生的帮助,忽必烈不仅未必能够登上大汗之位,更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大元朝。
但是,忽必烈和儒生们这种表面上的密切合作关系,却因为中统三年李璮的叛乱被打破。
像李璮这样的人,从本能上就不会相信蒙古人,而且这还表现在他过去的行为中。开庆之役中,蒙哥原先准备让李璮率军随自己攻打四川,但被李璮以“益都地处南北要冲,兵不可撤”为借口给推脱掉。
王文统和李璮的判断也并没有错,忽必烈的确不像过去的蒙古大汗那样,以草原为中心,而是要以漠南、中原汉地作为“国之根本”。因为忽必烈知道,在蒙古帝国广柔的疆域内,这里才蕴藏着绝大部分的财富。
既然忽必烈敢于剥夺那些蒙古王爷、亲贵重臣在这里的某些权力,那么他就更不可能无视那些汉军世侯所拥有的特权,何况这些汉军世侯还成为他新王朝的某种隐患。
在这点上,忽必烈的确要比过去的那些蒙古大汗看的更远,也比阿里不哥等人更有资格坐到大汗的位子上。
李璮、尤其是才华出众的王文统,同样看得很远。但李璮所犯的另一个错误是,他高估了其它汉军世侯的眼光和勇气。以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这些人就会群起响应,趁着蒙古人内乱的有利时机,把忽必烈、甚至是那些蒙古人掀翻马下。
他在叛乱之前也不是没有和哪些汉军世侯联络过。这从他被俘之后,史天泽匆忙就将他杀了,事后忽必烈斥责史天泽:“既没有事先奏报,也没有经过细致审问,即自行其事”,就可看出。
所以李璮才会孤军深入济南,从而让自己陷入死地。
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