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7节(第2/4页)  大明之朔风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些茫然,压制割据势力维护朝廷统一没有错、执法从严打击奸商、贪官没有错、收回卫所田安置流民也没有错,但却没有人理解他,而且还故意作对,如今只能向朝廷求助了。

    京师,朝臣们还顾不上宣大总督,目光都盯在两个人身上——担任首辅八年之久的温体仁、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一个有可能走到终点,而另一个正如新星升起,朝局因此会如何变化,这才是朝臣最关心的。

    温体仁话,温体仁急昏了头,忘了曹太监正得圣眷,竟然向皇帝密奏案情,要求一并处置曹化淳,这下把曹化淳彻底得罪了,向皇帝自荐亲审此案,曹太监审出的结果当然是张汉儒诬告,而且牵出幕后主使人温体仁,皇帝大怒下令枷死张汉儒,吓得温体仁惶惶不可终日,自请回避躲到家里。

    温体仁不结党、不贪财,但嗜权如命,谁妨碍他做官就整谁,比如文震孟、郑鄤等人,后者已在狱中关了两年,这些眼高手低的大才子很讨厌,打压一下也不错,但这个案子不寻常,钱谦益肯定不像曹化淳说的那么清白,而温体仁的行为也够下作,此人胆子越来越大,不能继续留在内阁——皇帝想到朝臣就难受,这群百无一用的家伙只会窝里斗,温体仁也一样,只是比较听话而已,办理朝政还是要用自己提拔的人,比如杨嗣昌,才思阔达、精于实务,与前几任兵部尚书就大不一样。

    杨嗣昌辞官为父守丧,又逢继母病故,长期在老家武陵丁忧,但皇帝没有忘记他,下诏起复接任死去的张凤翼为兵部尚书,杨嗣昌三次上疏恳辞不许,于今年三月抵达京师,皇帝视其为能臣,几次召对几乎言听计从,激动之时拍案感慨“恨用卿晚”。蒙圣恩眷顾,杨嗣昌感激涕零,提出朝廷摆脱内忧外患的三大策——“先安内而后攘外,先足食而后足兵,先保民而后荡寇”,一年前兵科都给事中颜继祖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但过于空洞不着边际,而杨嗣昌则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关于攘外必先安内,杨嗣昌认为天下大势犹如人身,京师是头脑,宣大蓟辽是肩臂,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边境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急者固然不可缓图,而深者更不容忽视,正因为攘外至急,才不得不先安内,与东虏和议虽辱,但迫于剿寇势在必行。

    关于先足食而后足兵,杨嗣昌直言不讳指出,流寇近年发展迅猛,实力已在官军之上,比如,官军的构成步七马三,而流寇竟然是马七步三,往来如风追之不及,并且流民相随者甚众,官军兵力不足难有胜算,所以每年须筹“剿饷”二百八十万两以增兵十二万,而“剿饷”来源有四:一曰均输,每亩田派米六合,每米一石折银八钱,每年可征银一百九十万两;一曰溢地,万历朝张居正清丈出的新增土地没有加派辽饷,此次一并加派,估计可得银四十万两;一曰寄学监生事例,即出卖国子监诸生名额,这笔钱不好估算;一曰驿递,即从裁减驿站节省的开支中每年拨出二十万两,如此方能足食足兵。

    关于先保民而后荡寇,杨嗣昌针对流寇漂浮不定、机动灵活的特点,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贼计划,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这四处巡抚以剿为主以防为辅,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这六处巡抚以防为主以剿为辅,而总督、总理随敌剿杀,各巡抚四面合围,无论贼在何处,都可张网以待一举剿灭。西北五省总督洪承畴知兵善战,又有剿灭巨寇高迎祥的孙传庭相助,自然能够胜任,但接任卢象升总理东南五省军务的王家祯太弱,难与洪承畴形成配合,可以选两广总督熊文灿接任,郑芝龙、刘香两大海贼或被其招安、或被其剿灭,应该不孚众望。杨嗣昌还建议在流贼行动不便的冬季展开全面清剿,争取今冬明春大功告成,如此“剿饷”只征一年,可减轻百姓负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