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大战中被俘,在蛮汉山秘密加入提塘司,回国潜伏数年又被调回丰州,现在挂游击下品衔。
“清军到底有多少人?是否携带重型火炮?”
“不知道。”
“清军的具体目标是哪里?”李榆问道。
“不知道。”
“有没有接应的清军?”
“不知道。”
“我知道了,把情况火速通报京师锦衣卫指挥使司和宣大总督府。”李榆努力压住火说道——算了,提塘司在清国发展的人都是些混不出头的小人物,能把情报送出来就不错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
清军兵力太少,东部行台的开平、兴和两卫再加上察哈尔应该能对付,他们的目的极可能是攻破蓟镇边墙,进入京畿逼迫朝廷议和,这就不关我的事了——李榆松了一口气,让大统领府给刘兴祚下道授权令,允许他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征调守备兵,然后事不关己一推了之。
宣大总督梁廷栋接到报告,先是一阵惊慌恐惧,但很快就明白过来——清军打京畿的主意又不是新鲜事,朝廷早有防范,那里又不是宣大各镇的防区,用不着我操心,即便清军入犯宣大也不怕,反正先挨打的是关外的归化镇,我着急上火干什么,归化总兵大概穷得发慌,找借口讹些钱粮,不能上他的当——梁廷栋马上向李榆下令,严守宣府边外,不得擅自后退半步,把球又踢回给李榆。
梁廷栋、李榆都摆出一副袖手旁观的架势,等着看别人的热闹,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清军神出鬼没的一击把宣大各镇也卷了进战局。
七月上,清军一部从长城四海冶边堡附近偷越天寿山,突然出现在昌平城下,并利用被俘的降兵、百姓骗开城门,一举攻入城内,昌平镇总兵巢丕昌很自觉就剃发投降——他也成为明、金开战以来第一个主动投降的明军总镇总兵,昌平既下,阿济格随后率清军主力自喜峰口入关,两路清军顺利会师并一举杀入延庆州,而京畿驻防官军却龟缩坚城不敢一战,任由清军纵横驰骋。
京畿烽烟四起,京师宣布戒严,朝臣们对清军无计可施,却找出了替罪羊,给事中王家彦上奏,天寿山乃历代皇帝下葬之地,东虏入掠、陵寝震惊,兵部尚书张凤翼坐视不救,应按《大明律》严惩。张凤翼吓坏了,“乙巳之变”时兵部尚书王洽的下场就要落在头上,赶忙自请出京督师,其实张凤翼如果有错,其他朝臣也一个跑不掉——朝廷比李榆还先知道清军即将入犯,今年六月初辽东巡抚方一藻通报朝廷,建酋称帝,改国号大清,扬言如果明国不接受和议,将在七八月份入关掳掠,朝廷对此不予理会,只是严令各处边镇死守严防,有失地者依律严惩,但蓟镇、昌平两镇一千多里边墙处处有漏洞,清军照样破关而入,昌平镇文臣上吊、武将投敌,有头有脸的官员一个也没回来,这究竟算谁的错呢?
朝臣又在推诿内讧,这帮混蛋叫嚣剿灭东虏多年却无尺寸之功,反而让对方第二次打到京畿,大明朝廷简直养了一群废物——皇帝强压住内心的怒火,非常沉着地下达诏令:赐兵部尚书张凤翼尚方宝剑督师诸镇勤王兵,召山海关总监太监高起潜率军入卫,命内官罗维宁监督通州、天津、临清、德州军务,天寿山后乃宣大防区,宣大总督有失地之罪,许其戴罪立功率宣大各军勤王,同时急调总理东南五省剿贼的卢象升入卫京畿。
诏令到了阳和,梁廷栋大呼冤枉——四海冶是宣府镇与昌平镇的交界处,而四海冶边堡外的天寿山后恰恰是两镇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的地带,谁想得到清军会跑到那里,倒霉啊,昌平镇的官死的死、降的降,罪过就全扣在他头上。皇帝发飙了,后果很严重,梁廷栋心里的委屈再大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兵,但四镇巡抚的反应令他失望,山西巡抚吴牲、大同巡抚叶廷桂、宣府巡抚陈新甲都表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