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节 投缘(第3/4页)  大明之朔风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连城池都保不住,而且辽东的汉民也不会支持明军,诸申害得他们很苦,他们仇恨诸申,但更害怕明国,四贝勒让汉民分屯别居,分给他们土地,严惩诸申、汉官欺压汉民,穷人还算有安身立命之处,明军回来了,那些土地还会给他们吗?哪些明国官吏能保证不欺压他们吗?”

    “那么,我大明就无法战胜建奴了吗?”王象乾有点生气了,这小子到底是哪一头的?张口就把自己和建奴说成“我们”,而且如此轻视大明,不过李榆说的都是大实话,他也找不出理由反驳。

    “也不是没有办法,就是朝廷可能不会用,”李榆偷眼看了一下王象乾继续说道:“第一个法子就是拼人,诸申虽然善战但人口实在太少,他们死不起人,国力更是无法与明国比,如果朝廷能选良将练精兵十万,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在两三年内连续发起攻势,要敢于深入辽东打硬仗,打败仗也无所谓,只要咬住金军拼命打,所到之处全都打成一片糜烂,那怕是打几次像萨尔浒那样的败仗,最后撑不住的也是金国,而且金军最后一定会一败涂地,这就是打死仗,要那些死心眼的人才干得成,绝不能用聪明人,这样的话五年平辽也不是没有可能。”

    王象乾连连摇头,这种办法最简单实用,但大明根本玩不了,不是国力不行,而是大明从上到下聪明人太多、死心眼的又太少,干不了这个活,李榆又接着讲:“另一个法子就是拼国力,如今辽西的防御简直就是胡来,从山海关到宁远两百里,从宁远到锦州两百里,锦州到大凌河又将近百里,辽西的明军在如此长的战线铺开,据坚城而守,更荒唐的是明军还打不了野战,这等于躲在窝里挨打等死,那还守个屁呀!还不如缩短战线,把军队、人口全部回撤,最好一口气撤到山海关附近,这样金国的战线就要延长五百里,以金国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长时间的远途作战,甚至无法在锦州、宁远长期驻军,如此一来蒙古人肯定要进入宁锦一带住牧,金国无法抢掠到明国的人口、财物,他们就没本钱招抚蒙古人,而蒙古人想混饭吃肯定愿意投靠富庶的明国,明国则可以集中财力、兵力死守边墙,同时支持蒙古人与金国周旋、对抗,耗上个十年八年金国肯定崩溃。”李榆得意洋洋地讲完他的长篇大论,然后不好意思问:“老爷爷,我这样想是不是有点缺德了。”

    “娃娃,你比朝廷的内阁大臣、督师巡抚都想得明白。”王象乾苦笑道,他现在越来越喜欢李榆了,这个小毛孩子想的缺德主意居然和他在蓟辽总督任上想的几乎不谋而合,老头子兴奋了,硬拉着李榆陪他吃午饭,李榆临走时,老头子还叮嘱李榆一定要在阳和多留几天,没事就过来陪他聊聊天,他老头子最喜欢有出息的娃娃陪着他。

    王老头一兴奋午觉都睡不着了,想起李榆说的话他就摇头,连一个娃娃都明白的事,怎么朝中那些满腹经纶的大臣们就想不通呢,他初到辽东时就发现,辽东的情况与关内流传的大相径庭,这里的情况复杂得多,辽东的汉民经过矿监高淮、总兵李成梁数十年祸害后,已经民不聊生,辽东百姓视大明朝廷犹如仇寇,而所谓的建奴也不是纯粹的蛮夷,而是一帮半汉化的诸申和诸申化的汉民,他们与辽东百姓有着更亲密的联系,老酋**哈赤几乎是在百姓的拥戴下顺利占据了辽东,而被赶出辽东的明军则是一副颓态,辽东的卫所制已经破败,军户成为受军官欺压的佃农,士兵成为无衣无食的乞丐,王象乾丝毫看不出这支军队有恢复辽东的可能。

    王象乾在官场混了大半辈子,从朝堂到地方、从北方到南方,大大小小的官职干了个遍,他采取了非常现实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李榆说的第二种办法——拼国力,辽东经过辽沈、广宁等几次惨败后,与王象乾同样是地方官起家的王在晋接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也是个务实的人,两人密切配合不露声色地改变了朝廷的辽东方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