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士子皆尽入考场之后.礼部贡院的大门砰然关上。一队身着明黄制服,身挎腰刀,人数几近一千的千牛卫,将贡院团团围住。从此时起的三天之内,除非手持皇帝诏命,否则,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出入贡院,有胆敢擅闯者,杀无赦!这其中的任何人,包括春闱主考官李孝恭和副考官秦遗风!
江志轩将自己的行头收拾好,又躺在温暖舒服的考舍之内小寐了片刻之后,才听见阵阵脚步身由远及近的传来,此外,还有士子翻动考卷的沙沙声。那表示,考官已经开始卷了……
抬头瞧了瞧天色,此时已经接近晌午。也就是说,一个上午的时间,便浪费在排队、搜身、入考舍、考卷等一系列杂事之上。这也难怪,根据最终的统计,贞观十一年,参加礼部省试的乡贡和生徒人数加起来,高达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二人。而负责今科春闱的人,除了李孝恭和秦遗风两位主考官外,仅有二十二名考官,以及数百名杂役。这么些人,要完成这一万多人的春闱的前期准备,还有那么多繁杂事务,人手上的确有些捉襟见肘。
这还是贞观初年,到了唐开元年间时,每年参加春闱的全国士子,都高达数十万之众。完全无法想象,礼部一个人数才数十人的衙门,是如何安排完成这数十万人的春闱的……
将考卷拿到手中,江志轩先是粗粗的浏览了一遍。现省试的考试内容,和乡试相差不大,同样是蒙题、诗赋和策论三项。不过蒙题的内容比乡试难得多,这是常态。身为举人,自然不可能还考秀才读的东西。好在江志轩博览群书,如同这样的珍本,他在身为东宫太子伴读之时,亦读了不知凡几。因此,浏览一番之后,他便心中大定。起码就蒙题来说,他有信心对答如流。
进士考试当中,对诗赋的要求则严格得多。今科乡试也不例外,要求以雪梅为题,作一七言律诗。
这让江志轩腹诽不已,前次乡试,是要求写松,体裁格律不限。而今科春闱,却又要求写雪与梅,难道泱泱大唐,便没有别的可写了么?
也不知道出题的考官,脑子当中整日里想的啥……
这却怪不得出题的考官,自贞观年间以来,历次乡试和春闱,几乎都是写景,借以托物言志,考的就是考生的功底和思想情操。也的确考出了不少人才,因此,本届的主考大人李孝恭,自然要沿袭前制。再说了,他一个武将出身的尚书大人,你要他自己来改考题,却也太过难为于他了……
至于今科乡试的策论题,却是评论时政:吐谷浑之战!这正好挠到了江志轩的痒处,话说李嗣业便正好参加了吐谷浑之战。在他返回华阴探望农场众人时,曾经和江志轩夜谈一宿,透露过很多不为人知的实情。故而,江志轩可以说在所有应试士子当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最为客观的对吐谷浑之战加以评论!
将考卷粗粗浏览一遍之后,江志拜从书箱当中取出镇纸,砚台,笔墨等物。向砚台之中注入一些清水,这才小心翼翼、珍而重之的拿起那块黑色的墨锭,轻轻地磨起墨来。
平日里,他读书练字,用的大多是常用的松香墨。如今手中的这块墨锭,乃是爱妻小小在多方打听之后,特意为他买回来的”徽墨“。这是这个年代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享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不要小看这小小、一块墨锭,其价值,却远远过同等体积的白银。
更重要的是,这是小小好不容易才托人买到的,就是为了让夫君在春闱当中,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挥到极致!
将墨研好,把考卷轻轻的摆放在案台之上,用镇纸细心的压住,防止因风吹而导致卷面褶皱。又用左手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