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 乱世医者(第3/5页)  女主求仙问道之旅(快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技之流,以技医人而已,如何能与朝廷科举考官相提并论呢?

    当医家的典籍流通天下,技与道孰轻孰重的问题被大儒提出。

    毕竟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

    特别是儒学一直遵循治人为本,治物为末。

    对于这些反对者,纪若兰在帝都召集天下有名望的学士贤者与医者,展开了一场维持三天的大辩论。

    然而让一群整天埋头行医的医生与专业耍嘴皮的文人辩论,确实有点欺负人了。对于这一点,陈真选择用实例说话。

    她先是将乱世行医那么多年的案例摆出来,尤其是有些战乱之地,每逢大战结束,尸首不能妥善掩埋,多发瘟疫、疫病的,或有贫瘠偏远之地,当地百姓无有医者,一旦生病就只能自己忍着或者求助于民间野医神婆,这些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教育,甚至有的大字不识一个,依赖经验或者民间偏方治人,每每都有误诊害人性命之事。

    况且敢问天下之人,何人敢说自己不需要医者,何人敢说自己永远都不会生病?即使自己康健,尚且还有家眷亲人呢。陈真将自己曾今做过的一个实验,带领一些医者在一个小城行医问诊,他们一个在哪里呆了三年,期间小城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被陈真做成一个表格记录下来,那直观的数据图表很轻易就能让人看明白。尤其是所展现的新生儿夭折概率大幅度下降,其中有几个原本七八十的老人犯了病也被救了下来,到现在也依然活着。

    古代为什么婴儿夭折率那么高?为何说人活七十古来稀?除了生活贫苦吃不饱饭这个硬性条件外,医疗水平不发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医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兴起就诞生的,就陈真所了解到的这个世界的医术,有许多玄奥精神之处,并不输于后世,比如精神疾病的概念、微观的细菌或者寄生虫这些一些医经中早就有提及,阴阳二气、五行相生,表寒里热、经络运行…这些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哲学体系,都甚至她所了解到的上古历史之中就有记载,有名医给人进行开颅手术的。只是受限于生产力的水平,又不受重视,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陈真深知道要论辩术那些文人之流才是专家,所以她只死守着一点,你说医术是小道方技,那当今天下人需不需要医者?谁敢说自己不需要,那往后生病,也不要吃药看病好了。

    如果说读书学儒是人心所需,那么学医治病就是人身所需,有谁说自己能脱离了身体,一味的去追求精神呢。

    要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去谈其它啊。

    另一边那些文人甚至一些大儒文臣同样争吵激烈。

    三天的时间,双方各持己见,这场辩论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嘉和帝纪若兰只是命人将这场辩论的过程记载下来,随着那些文人的抗议之声渐渐传遍天下。

    而医官制度也被继续推行了下来。从这一点看来,虽然嘉和帝没有说谁胜谁负,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她的偏向了。

    这让陈真大出了一场风头的同时也是她首次走上台前。

    过去的时间里,陈真虽然游历天下行医,名声远扬,是天下有名的神医,但是毕竟也只是一个医者而已。

    直到她展现出与女帝纪若兰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与她的弟子陶莹二人,深得女帝的信任。才开始正式进入了百官重臣的视线中。

    然而陈真行事低调,并不以骤然得名而有改变,时间长了,众人对她的关注也就渐渐淡了,反而她的弟子陶莹渐渐为天下所知。

    陶莹如今执掌大纪的太医署,身为太医令,同时也是主持医官考试的主导人。

    三十多岁就身居高位,每日出入宫廷,深受女帝的信任。还有先前跟随陈真一起行医天下的经历,可以说陶莹的人生,比天下绝大部分的人都来的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