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命名轻重,依法论处。该判死罪的绝不手软,但往往审慎再三,不肯冤死一人。东海郯县有个豪强叫许仲孙,仗着姐夫是刺史,横行不法,奸婬一方,附近十岁以下的女子都不肯放过。尹翁归得知后,亲自领着官府兵包围了许府,将许府爪牙上百人全部抓了起来,又当众将许仲孙处死。东海郡立时震悚,豪强纷纷收敛。很快东海一带法治严明,秩序井然。</p>
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春正月,霍光听闻病已接连换掉几个大臣,指着卫尉范明友问:“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早说?”范明友低头叹气道:“实在是担心丈人病情,不敢相告。”霍光拍案怒道:“你们……蠢不可及!”</p>
翌日上朝,霍光率先上奏道:“陛下,前廷尉犯了什么罪要罢官削职?前左冯翊和右扶风又是什么罪?”丞相韦贤起身道:“大将军,这事何必问陛下?让廷尉回答你就是。”廷尉于定国忙起身道:“禀告大将军,李义纵容属下奸婬钦犯,他的属下可都下了蚕室,成了宦寺。下官正要审问李义,依法定罪。宋畴、周德二人治理州郡不利,罢官削职是理所应当。”</p>
见于定国四十多岁的样子,样貌平常,眉眼低垂,霍光怒问:“此人不是之前的水衡都尉吗?为何破格擢拔为廷尉?”宗正刘德起身道:“大将军息怒,廷尉之前担任水衡都尉,为西北筹措军需,立了大功。再说,自从他担任廷尉,朝廷上下都是交口称赞,百姓也深为爱戴,有何不可?大将军一直卧病在家,对廷尉的事迹恐怕不了解,容下官细细禀告。”</p>
于定国向来低调而谨慎,讲究礼仪。其父亲于公曾担任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因为判案公允,郡中的百姓自觉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于定国秉承父亲遗愿,一直坚持公正判案,不徇私。而且谨慎断案,反复核查,尤其是死刑案。</p>
一次该询问东海郡,于定国特意调来死刑案。当查阅到一个孝妇被判死刑时,于定国拍案道:“这必然有冤屈!”原来东海郡有个孝妇,丈夫早死,无儿无女,辛苦伺候婆婆十年。后来婆婆上吊死了,她的小姑子将孝妇告上官府,指责孝妇与人通奸,逼死了婆婆。官府派人详查,孝妇只好承认自己不甘寂寞,勾引别人被婆婆撞见,于是逼死了婆婆。</p>
于定国一眼瞧出蹊跷,召来东海郡守问:“这妇人伺候婆婆十年,岂会逼死婆婆?我大汉明文规定,丈夫卒,女子可任意改嫁。她如果不甘寂寞,早就改嫁了,还用得着被人捉奸吗?依我看,其中必然有诈!”东海太守急忙解释道:“这都是前任太守定下的案,早已呈报廷尉核实,应该不会有冤屈。”于定国冷笑一声,执意重审。</p>
经过一番调查,果然发现另有蹊跷。原来孝妇是被屈打成招,其婆婆见她不肯改嫁,不肯拖累她,于是自缢身亡。于定国走访孝妇相亲,实地考察案发地,又查问了仵作验尸报告,终于替孝妇伸冤,将前太守绳之以法。</p>
自从担任廷尉后,多次为冤案平反。朝廷上下都称赞道:“张释之任廷尉,天下无冤案;于定国任廷尉,黔首无冤屈。”</p>
霍光见于定国是块硬骨头,只好望着左冯翊李延和右扶风朱山拊道:“陛下,三辅是拱卫京师要地,岂能同时调动?万一出现紧急情况,京城立刻便会陷入险境!微臣请陛下三思!”</p>
听霍光话里透着机锋,病已只好笑道:“大将军一心为国,远见卓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