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激战,甘辉和张煌言部全歼了镇守在舟山定海城内的清军,夺取了定海炮城,焚毁清水师船只一百余艘。
随后,郑成功召集起大军,率领兵马十余万,分乘大小船舰三千余只从定海北上,分三路进发,
中提督甘辉统前军,郑成功亲率兵将居中,总兵陈文达殿后,浩浩荡荡起航向长江口进发。
郑锦请为先锋,郑成功不许,让他归列中军,随甘辉大军后进军。
六月十九日,郑军由吴淞口进入长江。
吴淞口属苏州府,位于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出入上海港和长江的船只均由此通过,为长江的第一道门户。
不过清苏淞提督马逢知(原名马进宝)事前已同郑成功有秘密联系,
于是此时他按兵不动,放任郑军进入长江。
实际上,他的兵力不多,就算给他一百个胆,也是不敢出港拦截的。
而且马逢知还心怀观望,要看郑成功是否能攻下南京,才决定公开表态。
长江不易进,但张煌言在这一带已有数年,郑锦的也有泗礁山岛驻军也经常出入长江口,对这一带十分熟悉,
所以长江口的沙洲暗礁,郑军已烂熟于心,数千船只依次驶了进去。
经过崇明沙洲时,大军并未停留,继续西行。
七月初一,郑军进至常州府江阴县,一时间烽烟四起,清朝文武官员大惊失色,慌忙召集驻军,凭城扼守。
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因江阴先后为;延陵季子吴季札的封地和春申君黄歇的采邑,故江阴有;延陵古邑和;春申旧封之称。
位于江尾海头、长江咽喉,历代为江防要塞,是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
以前的江阴,虽非府治,但也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县,城中有百姓十余万,
但后来,因江阴军民不愿剃发,以孤城直面清朝十万大军,坚守了八十一日后城破,无人肯降,遂全部遭到戮杀。
在那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江阴城形同鬼蜮,现在的城墙也是后来才建起来的,规模很小。
城小而占据地利,很不好攻打。
谋士潘庚钟、中提督甘辉等提议,江阴县小,攻之无益,不如留下一两千人驻寨看守,大军向西直去南京的门户瓜州、镇江。
夺取瓜州和镇江后,通往南京的道路便可畅通无阻了。
郑成功接受了诸将建议,率师继续西上。
七月十日,大军水陆并进,抵达瓜州。
瓜州古称瓜洲,与镇江府一样都在长江边上,两地一北一南,隔江相对,
其中,瓜洲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为;南北扼要之地,
;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还络绎,必停泊于是,其为南北之利。
瓜州境内有瓜洲渡,很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过墨痕印记,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郑成功命人擂鼓聚将,商议进攻方略,
现在才七月初,大军已来到瓜州,应该是不会再受历史上的那场台风影响太多了,郑锦的心情还算不错。
1658年至1659年间,清廷在东南的兵力布置其实差不太多,所以郑锦认为,接下来的瓜州、镇江应该会比较顺利的被老爹攻下,
郑成功原本一开始就有轻敌之心,取得这两场大胜后,自信心只怕会跟历史上的1659年那时一样膨胀,
所以郑锦推断,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