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9章 军中有妇(第1/2页)  我老爹是郑成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兵法有云:;军中有妇,士气不扬,

    这是因为将领如果带着家眷出征,必然不会死战,

    此外,并非所有士兵能被允许携带家眷北上,被允许的至上也是个中下级军官,这便造成了不公,

    设想士兵在跟敌人血战,回来后夜里只能默默忍受思妻之苦,你却能搂着小媳妇睡觉,这士气能高涨起来?

    从明、清两代战史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规定将领出征不得携带家眷,

    这固然有扣留妻子为人质,防止将领叛变的意图,但对于将士在前线作战时无旁顾之忧显然起了积极作用。

    清朝制度也颇为类似,刘献廷记载,;清制:惟王行师可携妇人,贝勒、贝子、公皆有定数;公以下不得有。

    郑成功当然不会轻易违反这个军事原则,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认定攻克南京、收取江南有必胜的把握,

    郑锦此时拿起那份谕书看了又看,看见上面写着的;永镇二字,只觉得十分刺眼。

    郑成功看来是认为此战绝无不胜之理了,不然不会说什么;永镇之时了。

    而官兵远征江南,不知几时能返,没有不记挂家人的,现在郑成功下令可以携眷偕行,自然是欣然赞同。

    这无是疑犯了轻敌的大错!

    他完全大可以等到真的夺下南京后,再命人搬士兵的家眷去南京啊,何必急着让这些人现在就跟着一同北行?

    原鲁王朱以海的左佥都御史徐孚远颇有诗才,因他不受郑成功重视,便作了一首诗,对郑成功命将士携眷属随军作了巧妙的讽刺。

    那首诗名为《北伐命偏裨皆携室行因歌之》,在明末诗词中较为著名,诗云:

    浪激风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

    箫声宛转鼓声起,江左人称娘子军。

    长江铁锁一时开,旌旆飞扬羯鼓催。

    既喜将军挥羽入,更看素女舞霓来。

    挥戈筑垒雨花台,左狎夫人右酒杯。

    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

    这显然是个很大的决策的失误,

    如果战事顺利还好,一旦出现溃势,便必然是大败!

    可惜的是,这个决策是出征前不久才传谕各军的,大部分将领也都持赞同态度,郑锦一人即使进行了劝谏,也无济于事。

    因此,郑锦此时实在是有些忐忑不安,又有直面历史转折点的巨大压力,无人可倾诉,所以整个人都显得有些焦躁。

    不过当郑锦环顾着身边的良臣猛将,又望着归属于他的那十数艘大型战舰以及上万战兵后,心情慢慢的平复了一些。

    穿越数年,现在的他已十六岁——虚岁十七,脸上的稚嫩之气已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英武果敢,

    这些年来,他无日不是兢兢业业的,常恨时间流逝得太快,恨不得将自己劈成两半来使。

    此时站在厦门港的甲板上,郑锦扪心自问一句,自己并未虚度光阴,实是将所有能做的都做了。

    若是这样都还不能改变这一战的历史,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从此泛舟海外就是了,

    凭着这些年的积累,天下之大,他何处不能安身?

    如此一想,郑锦遂不再患得患失,不由的全身为之一轻,脸上慢慢的浮现了笑容,与众人欢快的畅聊起来。

    ……

    数日后,郑锦已开始率部北上,到了浙江沿海一带,

    此时,甘辉、张煌言、马信等已集中兵力,开始进攻温州府属的瑞安县城。

    之所以攻打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