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两个多月里,攻关小组忙得脚打后脑勺,布置管线、调试设备、进行各种实验,积累量子管的性能数据……
江寒也有自己的任务,那就是优化标准的“高斯玻色采样”量子算法。
这个工作还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原型机的硬件结构完全取决于算法。
优化做得足够好,不但可以极大地简化硬件结构,降低制造难度,对运算速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标准算法已经发明出来好多年了,各路大神优化了不知多少遍,早已逼近理论极限。
但江寒苦心孤诣、不眠不休地钻研了一个多月,硬生生将算法复杂度又降低了5%!
这一下,同伴们都不淡定了,纷纷拿看“怪物”的眼神膜拜他。
别看只有5%,这是范一和其他业内大佬都没能做到的。
如果写成论文发表,绝对配得上任何顶刊。
甚至单凭这一个成果,江寒就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教科书……
江寒本来就不是那种不好说话的人,不忙的时候,也很乐于和大家打成一片。
所以,他很快就赢得了其他人的好感。
时间过得飞快。
到了12月中旬,光量子管的相关实验基本完成,实验数据足足积累了几十t。
一些简单的“量子门”也调试通过。
万事俱备,终于可以尝试组建原型机了。
由于有了很多相关经验,原型机的构建倒是没费太多时间。
无尘实验室里,一个由上千个部件部件组成的“怪兽”,一天天成型。
外表上看,就仿佛一大堆玻璃管子,横七竖八、勾三搭四,再加上一些镜子、光头……
反正和一般人印象里的计算机,基本没什么联系。
掀开光量子计算的神秘面纱,说白了,其实就是一堆光路和接收装置。
但这玩意说起来简单,技术难点可一点也不少。
12月20日,光量子原型机终于落成。
范一在大家的注目下,按下了“运行”按钮。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所有人都紧张而期待。
即使最为淡定的江寒,这时也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量子光源发出的淡红光辉,在透明的管道里闪烁、奔腾。
一分钟后。
有人汇报:探测器接到了运算结果,正在利用超算分析……
又过了漫长的七分钟,结果出来了。
“怎么会这样?”范一看着屏幕上的分析数据,眉头紧锁。
江寒和他并肩看着屏幕,大脑全力分析了起来。
很快,他就找到了问题所在:“量子干涉仪。”
范一一挑眉:“好像还真是那玩意……老王、小赵,立刻检查量子干涉仪的工作情况。”
光量子原型机第一次试运行,失败。
半小时后,故障基本排除。
范一再次让原型机执行预设程序。
可惜的是,这次计算结果还是有点问题。
接着,范一领导大家,又排除了不少故障,陆续尝试了多次。
然而,计算结果错误、错误,还是错误!
时间临近中午,范一略显疲态地挥挥手:“今天先到这里,我得好好思考一下,到底该怎么办。”
江寒先去食堂吃过饭,随后来到一处网球场地。
天气比较冷,这里没人来玩,正好用来放松头脑,思考问题。
“量子管”的性能,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今天之前,也组建了8量子位、16量子位的试验机,在一些基础量子算法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