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5章优化高斯玻色取样算法(第2/4页)  重生学神有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江寒娓娓道来,都是之前刷论文时,对各条技术路线的一些印象和思考。

    当前,量子计算机的研究方兴未艾。

    可行的技术路线有不少,什么量子点、腔量子电动力学体系、液态核磁共振、固态量子计算……

    目前热点主要集中在超导电路、离子阱。

    在稳定性上,超导量子计算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蓝色巨人的“炫铃木”就是这种。

    “离子阱”则有着相干时间长、抗干扰能力强的特色。

    其他路线也有各自的优势。

    范一等人选择的光量子路线,在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中,稍微有点小众。

    但难度与机遇成正比。

    一旦实现了“量子霸权”,可不是只比经典超算快个几百亿倍那么简单,足以把国内外所有同类踩在脚下!

    量子计算中,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退相干”。

    这是所有量子计算机都必须突破的关卡。

    常规的量子计算,要用“逻辑量子位”实现编程。

    程序写完了,先在普通超算上跑“模拟”,调试通过后,再“写”进量子计算机,用真正的“物理量子位”运行。

    对于常规的量子计算,只要能写出程序,就肯定能造出对应的原型机。

    但此类量子计算机,规模很难扩大。

    大家都知道,量子位越多越好。

    但在传统架构下,量子位的数量一多,“局部噪音(looise)”就无法避免。

    量子是微观粒子,哪怕极其微小的电磁场,也会对其造成干扰。

    当量子位数量增加的时候,承担运算的基本粒子对外界干扰就更加敏感。

    错误率也就随之急剧攀升!

    国外的“炫铃木”超导量子计算机,是存放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容器里,严格密闭的。

    这固然是为了维持“超导”现象的存在,但也有部分原因,是防止受到干扰。

    在解决“退相干”的时候,相比其他技术路线,光量子原型机格外困难。

    与电流相比,光线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江寒将自己最近的思考和感悟,一五一十地陈述了出来。

    范一听完,赞许点头:“不错!和我的看法差不多。量子计算的研究毕竟刚起步,各条技术路线都有尝试的必要。”

    顿了顿,“至于我们现在的工作,不过是抛砖引玉,给后来者积累一些实验数据和研究经验……”

    两人又谈了十几分钟,基本都是关于工作的话题。

    临近结束,范一拍了拍江寒的肩膀:“接下里,我们可能会比较忙,你做好心理准备。”

    江寒洒然一笑:“我不怕忙碌,只怕无事可做!”

    范一哈哈大笑:“你这个性子啊,跟我年轻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

    接下来的一周,江寒每天泡在量子计算中心,早来晚走,用心钻研。

    很快他就对光量子计算机的原理和结构,有了完整、准确的认知。

    并且将整个项目,从整体架构到各种技术细节,巨细无遗,全部掌握!

    可以说,论对这个项目的了解,整个组里,除了身为负责人的范一,就是江寒了。

    项目进度稳步推进。

    教师节过后,最新的“光量子管”终于生产了出来。

    经过最严格、苛刻的测试,各项性能完全符合要求!

    范一公布这个消息时,全场轰动。

    这意味着,原型机终于不再是纸上谈兵。

    只要扩大产量,有了足够的“量子管”,就能做进一步的实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