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间的一个深夜,彭卓夫急匆匆地来到周太暄的宿舍,他向周太暄传达了党的指示:“广东的一支的队伍发展很快,年底前会正式更名为“东江纵队”。目前该部队急需大量青年干部。党指示,由你立即带领那些愿意跟党抗日的进步青年到东江纵队去。你们先到赣州,那里会有东江纵队的同志前来接应。”
接到任务,周太暄立刻找进步同学谈话,他说:“虽然前三次长沙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日军有可能再次进犯,这里随时都可能沦陷。广东有一支的抗日游击队,他们从三八年开始与日军作战,在战斗中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十二月这支队伍即将改名为东江纵队,目前急需大量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党组织希望进步青年参加东江纵队,投身到抗日的斗争中去。”
同学们热血沸腾,最后有二十几名师生下决心跟随周太暄南下。“1126”读书小组的成员中,彭卓夫和庞天柱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留下来坚守“思三学校”;考虑到最近身体不好,周太暄把弟弟周鼎勋留下来,一来照顾,另外他给弟弟找来全部初中教材,让弟弟半年内读完,还请了几位老师辅导弟弟功课。
行动在紧张地准备着。这天,彭卓夫带来了组织的通知,为防止走漏消息,命周太暄带领们立刻出发。
周太暄立刻找到彭梅,让她到县城通知成治平老师,周太暄自己带其他同学先走,彭梅和成治平务必在二十五号中午赶到郴州与大家会合。
第二天,周太暄带领大家赶往长沙,登上由长沙开往郴州的火车。火车行驶极慢,第二天中午才到达郴州。
郴州是湘南著名古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c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周太暄他们下了火车,在的一个小旅社住下了。同学们是第一次出远门,初到异乡的新鲜感让他们非常兴奋,他们三三两两结伴出去游览,只有只有周太暄和汤珍留在小旅社。
第二天中午,周太暄带几个来到郴州火车站,焦急地等待从长沙开来的火车。中午时分,火车慢慢地进入了站台,乘客陆续下车。周太暄守在站台出口,其他几个分头到前后寻找。旅客全都走出了站台,同学们回到周太暄身边,成治平和彭梅没有到。
返回旅社,周太暄心情沉重,走还是等,今天是二十三日,接头时间是二十九日,如果现在出发,离接头时间还有六天,每天要走六十公里,如果明天走,每天就要走七十多公里,这些能受得了么?如果不等,一方面经费不足,另外让彭梅和成治平两个人追赶这么远的路太危险了。经过反复考虑,周太暄决定再等一天。
这时有人敲门,周太暄打开门,看是汤珍。
“有事?”周太暄站在门前问。
“怎么,不欢迎?”
“哪里,请进。”周太暄让开身子,汤珍走进房间。
汤珍在床边坐下,她笑着拍拍旁边:“太暄,你也坐。”
周太暄摇摇头,走到窗前,双手抱在胸前,斜靠在窗边。
“我不明白,这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让彭梅去通知成治平?”汤珍歪头看着周太暄责备道。
“彭梅想顺便回去和告别,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也就同意了。”
“太暄同志,干革命是要死人的,像你这样儿女情长会误事的!”
汤珍的话让周太暄一愣,他的目光像闪电一样扫向汤珍,想从汤珍的眼睛读出她心思。
“周太暄,你为什么这么看着我?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觉得有义务提醒你。彭梅还小,又是女的,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我们这次行动不应该带她,尤其不应该派她去通知成治平同志。今天他们没有按时赶到,我们不应该白白浪费一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