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家堡沦陷的第三天,太阳升起有三杆高的时候,足有六十多人的一队匪兵,由两个分别骑着白马与黑马的头带领,顺着去往秦安县城的大路,前进到离赵家堡北墙约二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当时的火枪土炮在二百步以外几乎没有杀伤力。
要去县城,必须从赵家堡北墙下路过。白匪到了那里后,好一阵鼓捣,竟然组装成了一个下面有四个木轮,推着可以向前滚动的木梯楼台,最上面的木框可容纳三到四人,用三层生牛皮蒙了四周借以防子弹。下部设有挡板,掩护推车的人,高度要高出堡墙好几尺,站在上面,对堡中情形一目了然,并有居高临下的气势。由匪兵制作的这个装备来推断,这伙匪徒一定是对攻下赵家堡做足了功夫,先前肯定是对赵家堡的地形地势,堡墙高低侦查的一清二楚,难怪他们在攻破周家堡之后三天才来到这儿。
赵员外一看这阵势,正在思忖对策。董承嗣就说:
“姑父,这个高台上只能容很少几个人,只不过能起到观察指挥的作用,如果他们敢靠近,那就是送死来了。我们准备几个挠钩,栓上长绳,叫堡中人在里面做好准备,只要挠钩抓住了它,众人一起用力,猛地拉倒,上面的人还不被摔死!就连这高台也就成我们的战利品了。”
赵员外一听,这主意不错,心想:读书多的人脑子就是灵光,一眼就看出了高台的致命缺陷。而这或土匪显然只是一些粗人,只想着居高临下窥伺进攻别人。赵员外随即叫人准备挠钩、绳索、长杆和其它一应物事去了。同时下令,所有的人都躲在墙垛或沙袋背后,不要露出身体,只从垛击孔中观察,静等匪兵出招。
再看白匪兵,楼台搭好后,又在高台的底部装上木棚车,由躲在木棚下面的人推动高台车前进,木棚的顶上盖着一层湿棉被,看来他们还想到了防备火攻,而且棉被有缓冲枪弹的作用。人藏在木棚下推着高台可以更加靠近城堡。白匪们推着他们的攻城设备缓慢向前移动,一寸一寸地靠近北面堡墙。赵员外悄悄传令,谁也不准开枪开炮,一切听他号令。然后,让四个壮汉抬来一个五六百斤的巨石,安在堡墙平台的一个翻板之上。
那木梯楼台前进到离堡墙不到十步时,楼台上的几个白匪兵就向堡墙上防守的村民开枪了,有两个屁股撅在外面的人负伤后发出大声的惨叫,赵员外赶紧让人送到下面包扎去了。趁着匪兵装弹药时,赵员外一声令下,几把挠钩同时抛出,其中有两把挠钩抓住了楼台的牛皮护栏。赵员外大喊一声:
“拉!”
堡中拉绳的是几十个妇女儿童,她们早都憋足了劲。这时,一听到赵员外发出“拉”的口令,就在董承嗣的指挥下,同时猛地用力向南面拉去,只听得“咔嚓”一声,接着又是嘭!嘭!嘭!几声沉闷的响声。原来那高高的木梯楼台,一下倾倒撞在坚硬的砖砌堡墙之上,从中部拦腰折断,发出“咔嚓”之声。那站在高台之上的几个枪手,有两个直接撞在堡墙的砖垛之上,脑袋开裂,身体如同两个装满沙子的口袋,重重地摔下堡墙。还有两个被摔在了堡墙的平台上,其中一个挂在内墙边的木栏上,差点掉进堡内,另一个一头撞在平台上,翻了两下,当场昏死过去了。
赵员外叫人把这两个活着的匪徒用绳子捆起来,立着绑在堡墙正对外边的两个木桩上。此时,木棚车也靠上了堡墙,木棚下的人仗着有坚固支架,厚木板、湿棉被的保护,不顾堡墙上砸下的鹅卵石、火枪攻击,竟开始在堡墙下挖洞,准备安装包,想炸塌堡墙。赵员外一看时机已到,就命四个壮汉抬来巨石,连翻板都不用,直接从木棚车的正上方推将下去。这颗重达五六百斤的巨石是修筑堡垒之时挖出的众多石块中最大的一个,平时就放在堡中空地上,供人们坐着休息用。没想到此时却派上了大用场,这块巨石借着向下的惯性,一下从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