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他自认为,在衙后街,除了岑华年、回原籍的尚副主席,以及马婶那个前些年出事的儿子外,恐怕再没有谁像他这样懂得这片宅区的价值。这不仅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且他是学文博的,在专业里浸淫久了,怎么都会对遗址文物之类的事物产生感情,尤其是当着一些人对衙后街又要沾脉气,又不把它当回事时,更是觉得受不了。
想想也是,面对着一个古朴洁净、民风淳厚的街区,一个不知延续了多少代的文脉之地,一瞬间便被搅得昏天黑地,而新迁来的又不懂它的价值,乱搭乱建,怎么不叫人心痛、气恼不已?
看着郝治国一屁股坐在石凳上,不言不语,郑文淑顾忌着他患着严重的神经衰弱,不好再深谈下去,只能在他边上独自忙活。
郝治国坐了一会,眼瞅着郑文淑往竹篙上晾挂梅干菜时有点费力,便站起来,帮忙。由于自家母亲和她要好,自己和司徒惠敏、兄弟郝治家与岑新锐又分别同学,故此,他从来觉得和岑家人是最能说心里话的。他于是问道:“郑姨,你们院子搬进的新住户如何?”
“不错,”郑文淑小声回答道,“没有你说的乱拆乱建。”停了停,又说道:“他们夫妻俩都是国家干部,觉悟自然要高很多。”
“那就好。”郝治国点点头。他已听人说过,岑家所住院子新搬来的住户很有点来头,不单女主人是老红军的独生女,而且丈夫是新任的县人民银行革委会主任。也就在此刻,他突然想到前不久妻子来信中提到的一件事情:
“郑姨,你知道吗?大学要恢复招生了。”
“是吗?”闻听这样的消息,郑文淑很是惊讶,紧跟着便想到了小儿子新锐。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先试点,现在广东那边也已开始行动了,”郝治国知道她想什么,“只是这回不是通过考试选拔,而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至于对象,则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表现优秀的工农兵。”
“知青可以吗?”郑文淑最关心的是这个。
“可以的,但要下乡两年以上。”
是这样!听着这话,郑文淑先是一喜,但跟着便犯起愁来:初中以上文化、下乡两年以上,表现好,这些条件新锐都是具备的,可领导能批准他吗?
四年来,与他一同下到巴陵湖公社的同学有不少被招工走了,就只剩下他和阙仁东、麻平等几个还滞留在那里。他们为什么不能离开?明眼人一看便知,招工都不行,还能上大学?
想到这里,郑文淑很是黯然了。郑文淑想什么,郝治国焉有不知?但他却不知如何宽慰对方才好。
作为与岑家相稔的街坊,他知道岑新锐很聪明,也知道岑华年、郑文淑夫妇对这个小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更知道,以岑家这样的状况,岑新锐想上大学,基本没戏。
想到这些,郝治国很为岑新锐不平,亦很为郑文淑难过,只是,他一个普通人的不平和难过又有什么用呢?
默然半晌之后,乔治国对郑文淑说道:“不能推荐上大学,招工也是一条路。只是这也是要走后门的。”停了停,又说:“慧敏如果有路子,还是应帮新锐想想办法,看看新锐、治家他们下去都已经快四年了,终不成老在农村耗着,一事无成。”
“慧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干部,能有什么办法?”郑文淑觉得他说的虽然有理,却无法落实。
也是,闻听郑文淑这样说,郝治国发现自己说的完全是废话。呆立片刻之后,他幽幽地走出了院子,就像刚才幽幽地走来一样。
看着他踽踽而去的瘦削背影,郑文淑手拿着尚未挂上竹竿的梅干菜,轻轻地叹了口气。
说来也巧,就在郑文淑寻思间,冯舒华推开房门走了出来。郝治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