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4章 最后的繁荣(第2/4页)  民国第一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亚行政区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在1925年建设了一千公里的路程,1926年则计划建设3000公里。

    铁路系统在1925年则进行了技术革新,火车动力分配有了新变化,中华民国将铁路动力平均分配在各个火车轮上,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使动力分布平均,刹车也方便。从而大大提高了火车航速,火车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80公里,大大的提高了运输效率。火车提速,对于中华民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来说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华民国的版图实在太大了,以前坐火车的话,要从上海跑到中亚行政区去,最快都要坐个五天。

    当然中华民国现在有飞机了,为了消耗掉越来越多的钢铁,财团不断加大飞机制造业的规模。

    全国各地的飞机场都已经修建了不少。

    民航客机越来越多,民众出行也边得更加方便起来。同时空运也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财团正在大量的建造运输机。

    这些运输机和平时期能够进行商业运作,例如帮财团旗下的快递公司运输货物,或是运输私人很急的货物。

    战争时期这些运输机则能够投入后勤运输的行列当中。

    这些飞机不仅在中华民国境内大量使用,同样也在各附属国境内大量使用。中华民国为了消化掉那些钢铁,在那些附属国大肆投资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等等基础设施,俄国成为了中华民国大力投资的一个国家。

    红色毛熊被灭掉四年了,四年来俄国大肆建设,只要肯干活都有收入,大量的基础设施被建设了起来。

    俄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去建设基础了,但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商品可以从中华民国进口。

    俄国各地建设起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同时开始向中华民国大量出口资源。中华民国在中亚行政区的资源开采都减少了,俄国的煤炭、石油、矿石等等资源被大量出口到中亚行政区的各个工业城市。

    乌克兰也有大量的矿产被开采出来,然后运往中亚行政区。

    中亚行政区逐渐变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工业区,大量的重工业制造开始向中亚行政区转移。

    中亚行政区也变成了一个超级军工业基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工业基地有中华民国这么大的。

    第三世界联盟的八百多万陆军所需的军火,80%在中亚行政区出产,中亚行政区的人口迅猛增长到了四千万人。

    为了中亚行政区的发展,中华民国在里海沿岸建设了几十座海水淡化厂,专门生产工业用水。

    同时中华民国还开始在西伯利亚地区建设水库,在鄂毕河建设水库,从而将鄂毕河的优质淡水输送到中亚行政区供应农业、生活用水。

    中华民国攫取鄂毕河、耶尼塞河、拿勒河的淡水资源,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因为北海行政区和西伯利亚行政区没有什么人口,也不需要什么农业用水。更没有多少工业用水,就算是把这三条河流截断了,把淡水全都引灌到南部都不会产生什么问题。顶多是北冰洋浮游生物失去了河水冲击到北冰洋了的养料,导致海洋生物锐减。

    中亚行政区形成如此庞大规模的军工业,主要是为了在战争时期,中华民国不用在关内向西输送那么多的作战物资,以减少运输压力。等到战争一开打。不仅中亚行政区能成为一个庞大的兵工厂,关内的工厂同样可以生产大量军火运到西部。

    这四年下来,除了中华民国有很大的发展之外,各附属国也显得极为繁荣,尽管那些附属国民众的工作时间长一些,但是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农产品供应方面都非常充足。吃饱饭是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可以吃撑。在工业产品中,那些附属国境内也出现了大量的汽车。

    中华民国及各附属国、傀儡国的经济都有发展。那些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