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撤回到楚国境内,分兵把守各条道路,大军在糜地扎营,派人四处招降楚国的属国,并急切地寻访昭王的下落。
却说申包胥自从郢都陷落后,就逃到夷陵石鼻山里躲了起来。听说伍员掘墓鞭尸,又到处追捕昭王,就派人给伍员送去一封书信,上面写着:子故平王之臣,北面事之,今乃僇辱其尸,虽云报仇,不已甚乎?物极必反,子宜速归。不然,胥当践“复楚”之约!
伍员看了来信,反复琢磨了半天,才对来使说:“我因为军务繁忙,就不写回信了,你替我向他问个好,再传话给他说:忠孝不能两全,楚王逼得我走投无路,我才倒行逆施!”
使者回来把话传给申包胥,申包胥听了说:“看来子胥一定要灭掉楚国才肯罢休。我再也不能坐等了。”
想起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妹妹,昭王是秦王的外甥,要解救楚国,只有去求秦国。于是不分昼夜,赶奔秦国。两只脚跟都走裂了,步步流血,就扯破衣服,把脚裹上继续走。一直赶到雍州,拜见秦哀公说:“吴国贪婪得像大猪,狠毒得像长蛇,老早就想不断地吞并诸侯,现在已经发兵拿楚国开了刀。我主昭王失去了国家,逃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特地派我到贵国来告急,请求您看在甥舅的情分上,我主发兵解救险亡。”
秦哀公说:“秦国处在偏僻的西部边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哪儿有力量帮助别人呢?”
申包胥说:“秦楚两国边界相连,如果楚国遭难而秦国不去救援,那么吴兵真要灭了楚国,下次就要轮到秦国了。您要是保住了楚国,也就是巩固了秦国;您要是帮助恢复了楚国,那么秦国的力量也就会超过吴国。楚国如果能保存下来,情愿世世代代做秦国的属国。”
申包胥说了半天,秦哀公还是犹豫不决,说:“你先住下,容我和大臣们商量商量再说。”
申包胥回答说:“我的主公还在穷乡僻壤流亡,不得安生,我这个做臣子的怎么能贪图自在呢?”
当时秦哀公沉湎酒色,不大爱管国事,申包胥虽一再请求,哀公始终不肯发兵。于是,申包胥不脱衣冠,站在秦王的宫庭里,没日没夜的哭喊,七天七夜不吃不喝。
哀公见他这样,惊骇地说:“楚国的臣子为了君王的事,竟然能急成这样?楚国有这样的忠臣,吴国还想灭掉它,秦国没有这样的忠臣,吴国还能饶得了我们?”
哀公被申包胥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就写了首《无衣》诗以示表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
申包胥磕头谢了恩,这才开始吃东西。秦哀公于是命大将子蒲、子虎率领五百辆战车,跟随申包胥去救楚国。
申包胥说:“我主在随国盼望救兵,如同大旱盼望好雨。我应该先走一步,把这个喜讯报告给他。将军从商谷向东,五天就能到襄阳,再转向南面,就到了荆门。而伍子胥从石梁山往南来,因为路上会不断遇到剩余楚军的拦击,估计也要两个月以后才能到那儿。吴军正在趾高气扬,必然失去戒备,士兵老在外面打仗,也开始想家了。只要打败他们的一支人马,其余的就会失去斗志,自然瓦解。”
子蒲说:“我们不熟悉道路,必须有楚兵当向导,您可不能误了日期。”
申包胥辞别了两位秦将,连夜赶到随国,一见昭王就说:“我请来了秦国的兵马,他们已经走出秦国的边境,开到楚国来了。”
昭王喜出望外,对随侯说:“史官算卦时曾有卜辞说:‘西邻为虎,东邻为肉。’秦国在楚国的西面,吴国在楚国的东面,这卦真要应验了,‘虎’一定会把‘肉’吃掉。”
这时候,宋木、薳延等也收拾了剩下的兵将,跟着昭王一起呆在随国,昭王就命他们和子西、子期,还有随国的兵马一起出发去襄阳。秦军正在襄阳等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