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率大军,会同陈、蔡、郑、许四国诸侯,一起征伐宋国,包围了缗邑。宋成公派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
晋文公召集群臣商量办法。先轸说:“当今之世,只有楚国最强大蛮横,却又对主君有恩。现在楚国在齐国阳谷驻军,又征伐宋国,在中原滋事生非,这是上天给予我们晋国救助灾难、扶恤祸患的名声。树立威望,奠定霸业基础,就在此一举!”
文公问:“我要解救齐、宋两国的危难,怎么办才行呢?”
狐偃献计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并刚与卫国联姻,这二个国家都是主公的仇敌。如果派军队去进攻曹、卫两国,楚国一定会调部队来救援,那么宋、齐两国自然就没事了。”
文公称赞说:“好!”便把这个计策告诉公孙固,让他回报宋公,要坚守城池。
公孙固领命后走了。文公又为兵少而担心。赵衰说:“古时候大国有三军,次一些的国家有二军,再次的小国有一军。我们晋国在曲沃大会时,只有一军,献公时才设二军,灭掉了霍、魏、虞、虢等小国,开拓了千里的疆土。现在的晋国,已不是次等国家,应该设立三军。”
文公问:“设立三军,就可以出师了吗?”
赵衰回答:“不可以。百姓还不知礼,虽然聚在一起,人心仍易散。主君可以大力向百姓宣传礼法,使他们知道尊卑长幼的次序,为亲长而死的决心,然后才能用兵。”
文公又问:“设立三军,必须推选元帅,谁能担当这一重任?”
赵衰回答:“凡是为将的人,有勇气的不如有智谋,有智谋的不如有学问。主君如果要找有智有勇的将领,不怕没人。如果要找一个有学问的,据我所见到的,只有郤縠[h]一人而已。郤縠已经五十多了,仍然好学不倦,精通《礼》、《乐》,熟悉《诗》、《书》。《礼》、《乐》、《诗》、《书》是先王的法则,德义的源泉。百姓生活要
以德、义为根本,用兵作战要以百姓为根本。只有具备德、义的人,才能体恤百姓;只有体恤百姓的人,才能用兵。”
文公称赞说:“好!”便召郤縠为元帅,郤縠推辞不接受。
文公说:“我了解你,你不要推辞了。”再三强求,郤縠才答应就职。
文公选择一个好的日子,在被庐集结军队,分为中、上、下三军。令郤縠率领中军,郤溱为副将,祁瞒执掌大将军的战旗和战鼓。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推辞说:“我的哥哥在前,弟弟不应该先于哥哥。”便命狐毛率领上军,狐偃做副手。又命赵衰带下军,赵衰推辞:“我刚勇、谨慎不如栾枝,谋略不如先轸,见识不如胥臣。”文公就命栾枝率领下军,先轸做副手。荀林父掌驭兵车。魏犨做车右。赵衰为大司马。郤縠登坛发令。三通鼓过后,操练阵法,年轻的在前,年长的在后,进退作战或休息,都有一定的规矩。有不会的就教,教了三次还不遵守,以违令论处,然后施用刑法。一连操练三天,反复变化,指挥如意。众将官见郤縠宽严得体,都心悦诚服。正要鸣金收兵,将台之下忽然刮起一阵旋风,把大帅旗杆吹断成两截,大家都大惊失色。
郤縠说:“帅旗断为两截,一定会应验在主将身上。我不能和诸位长期共事了,但主公一定会成大事。”众人寻问原因,郤縠只是笑
一笑,并不回答。这是周襄王十九年冬天十二月的事情。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商量分兵进攻曹国和卫国,向郤縠问计。郤縠回答:“我已经同先轸商量好了。现在曹、卫两国并不可怕,分兵就可以取胜,但可怕的是楚国。主公应该以讨伐曹国为借口,向卫国借路,卫国和曹国刚刚和睦,一定不会答应。我们从南部渡兵过黄河,出其不意,直捣卫国境内,这就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十有八九会胜利。既然战胜了卫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