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晋国,左鄢父去秦国。且说郑文公听说襄王住在汜地,笑着说:“天子今天才知道翟国不如郑国啊!”
当天就派工匠到汜地去建造宫舍,自己也亲自去那里省视器具和起居的地方,一切供应,都不敢草率。襄王见了郑文公,面有愧色。鲁国、宋国等等,也都派使臣前来问安,都贡献了礼品。
只有卫文公无动于衷。鲁国大夫臧孙辰字文仲,听到后叹息道:“卫侯快死了!诸侯有周天子,就像树木有根,河水有源一样。树木无根,一定会枯干,河水无源一定会枯竭,卫侯怎么会不死呢?”这是周襄王十八年冬天十月发生的事情。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卫文公死了。世子郑继位,这就是卫成公。果然应验了臧文仲的话。这是以后的事情,不必细说。
再说简师父奉周王之命来到晋国。晋文公向狐偃问该怎么办,狐偃回答:“从前齐桓公之所以能匡合诸侯,就是因为尊奉周王。何况晋国几次改换君主,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不知道有君臣的礼仪。主公何不接纳周王而征讨太叔的罪行,使百姓知道国无二君的道理?继承文侯辅佐周王的功勋,光大武公分封晋国的业绩,都在此一举。如果晋国不接纳周王,秦国一定会接纳,那时霸业就单独让给秦国了。”
文公让太史郭偃占卜。郭偃说:“大吉大利!这是黄帝在阪泉作战的前兆。”
文公说:“我怎么敢当这样的重任!”
郭偃回答:“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并没有改变。现在的王,就是古时候的帝,战胜叔带是必然的事情。”
文公说:“再为我算一卦。”得到的是《乾》下《离》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动,变为《兑》下《离》上《睽》卦。郭偃解释说:“《大有》九三说:‘公用享于天子。’战胜太叔周王享有天下,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乾》是天,《离》是太阳。天上阳光明媚,是光明的象征。《乾》变化成《兑》,《兑》就是《泽》,《泽》在下面,承受《离》日的光辉这是天子的恩泽降临晋国,还有什么怀疑的呢?”
文公十分高兴,检阅部队,分成左右两军,命赵衰率领左军,魏犨为副将;郤溱率领右军,颠颉为副将。文公自己带着狐偃、栾枝等人,左右接应。临出发时,接到河东守臣的报告:“秦伯亲自统帅大军勤王,已在河上,很快就要渡河了。”
狐偃献计说:“秦伯志在勤王,所以驻兵河上,是因为东面的道路不通的原因。像草中的戎国,丽土的狄国,都是车马必经之路,秦国一向不与他们往来,恐怕道路不顺,所以犹疑不进。君主可以送给戎、狄二国一些礼物,向他们说明借道勤王的意思,他们一定会答应。
再派人去感谢秦君,说晋国军队已经出发了,那样秦兵一定会退回。”文公听信他的话。一面派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带着金银布帛等礼物去戎、狄二国行贿赂,一面派胥臣去河上辞谢秦君。
胥臣拜见秦穆公,转达晋侯的话:“天子有难,流落在外,您所担心的,也正是我们主公所担心的。我们君侯已集结军队,准备迎接天子,代替您前去,不麻烦您的大军长途跋涉了。”
秦穆公说:“我担心您的国君刚刚即位,军队还没有训练好,所以赶到这里,解救天子的危难。既然晋君大义勤王,我理该静听佳音。”
蹇叔、百里奚都说:“晋侯想要独占大义救王的功劳,使诸侯敬服,怕主公分享他的功业,所以派人来劝阻我们。不如我们乘势而行,一同迎接天子,难道不是更好吗?”
穆公说:“我不是不知道勤王是好事,但恐怕戎、狄两国从中作梗,东行的道路不通。晋侯刚刚执政,没有大功怎能安定国家,不如让他去做这件好事。”
便派公子絷随左鄢父到汜地,向周襄王问安,自己带着大军班师回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